2022-09-05 10:47


玉米變革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作物,也是我國總產最高的糧食作物,其霸主地位已牢固不可撼動多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飲食文化的日漸豐富多樣,傳統玉米早已無法滿足“挑剔的味蕾”,光吃飽不行,還要吃好,吃好也不夠,營養還得跟得上。
而作為餐桌新寵的鮮食玉米,以其香、甜、粘、嫩的獨特風味和營養保健價值,走上大眾的餐桌,同時,也帶動鮮食玉米產業快速發展。
近幾年,鮮食玉米產業呈飛速發展態勢,全國鮮食玉米總種植面積超2000萬畝,國審品種數量超56個,市場消費量達570億穗。玉米市場由過去的主糧需求轉向鮮食、飼料、加工等方面,這就促使玉米從產量型到專用質量型轉變。然而,市場的需求遠不止于此


甜糯兼得 產業“盤活”
區別于普通的糧飼玉米,鮮食玉米通常指甜玉米(或水果玉米)和糯玉米,兼具糧、果、蔬三類食物特性。甜玉米口感甜、脆,但內容物少。糯玉米口感綿、軟,,舒適的嚼勁也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但欠缺甜味。甜、糯兩種玉米各具營養和食味特色,同時又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農科糯336等系列高葉酸甜加糯優質鮮食玉米新品種”的出現讓玉米“甜糯不可兼得”成為歷史,真正做到了同一果穗上同時具有甜、糯兩種籽粒,形成以糯為主、糯中帶甜的特殊品質,糯甜籽粒比例為3:1。同時強化了高葉酸營養特性,美味的同時兼具營養價值,據悉,葉酸含量高達347微克/100克,是目前已知含葉酸最高的玉米品種之一;亦是優秀的孕期食補良品。

除了具有營養成分、食用風味等特征,其良好的經濟效益最為值得關注:“農科糯336”種植收益不僅遠超普通玉米,還節省農時,利于種植結構調整,具有早熟性好、適應性廣、高產穩產三大突出優勢,同時通過國家東華北、黃淮海、西南、東南四大生態區審定,是目前審定區域最多、覆蓋范圍最廣的甜加糯玉米品種之一。因此受到眾多種子、種植、流通、加工企業和廣大農戶、消費者“厚愛”,產品類型已實現多樣化發展,既是老百姓餐桌摯愛,也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打好玉米種業翻身仗 科技來支撐
11月19日,在2021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發布會上,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研究員趙久然團隊選育的“農科糯336等系列高葉酸甜加糯優質鮮食玉米新品種”入選2021中國農業農村十項重大新產品。
農科糯336系列品種究竟是如何選育出來的?
通俗來說,就是將甜、糯、高葉酸等優異品質性狀與高產、廣適、多抗等優良農藝性狀聚合,選育出甜糯2、甜糯6、D6644等“甜糯雙隱—甜上位”親本自交系;創新利用“糯質單隱X甜糯雙隱”雜優模式,組配選育出農科糯336等高葉酸甜加糯系列品種。
好吃又有營養,好種又好管。

除了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玉米也是種業市值最大的作物,我國一年銷售玉米糧種市值在300億元,而全球至少在1000億元以上,因此玉米育種既是國際種業巨頭競爭的焦點,也是我國研發的重點。玉米背后承載的可是實現我國種業科技自強的大目標、大任務。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研究員趙久然:
只有加快創新追趕,才有可能解決農業“卡脖子”打好種業“翻身仗”,將來開啟新的智能育種4.0時代,潛力無疑是巨大的。

編輯:彭舒逸
主編:尚芹如
監審:任民
加快農業科技現代化,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2021中國航天發射圓滿收官 年發射55次居世界第一
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4萬公里 穩居世界第一
2021:同心抗疫“中國策”
中國民航局:40家民用機場已開通易安檢服務
砥礪前行成果斐然 拈花灣文旅繼續領跑中國文旅行業
2021年中國仍是巴西農產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解除禁運后 巴西牛肉春節前后將重回中國人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