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0 16:27
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
種子被看作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萬顆子的關鍵所在就是種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種業發展問題,多次在不同場合為種業改革發展指明方向。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再次提到種業創新。他說:“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中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上次來三亞,習近平總書記曾專門關注過種子問題。這次赴海南考察他強調,攥緊中國種子。拳拳心、殷殷情,為民族謀慮深遠,為人民計利長久。
倉廩實,天下安。種子之于農業、之于農民、之于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以至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緊迫性、關鍵性不言而喻。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中國14億多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食、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這么多的人口誰來養活?只能靠自力更生。而且,中國耕地僅占世界9%,淡水資源只占6%,卻養育著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飯吃飽、吃好飯這個“國之大者”,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一而再、再而三強調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的原因。端穩中國飯碗這件大事,豈敢、豈能、豈可掉以輕心。
出路在哪?就在于打好種業翻身仗,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糧食總產增長的80%依賴單產提高,單產提高的60%到80%源于良種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下決心把中國種業搞上去,就是為了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黨中央多次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把種子看作“芯片”,折射的是對種業的重視,彰顯的是對種業“破卡”的決心。
中國種業形勢喜憂參半。水稻、小麥能夠自給自足;玉米種植面積超過90%,基本實現自給自足,但大豆存在進口依賴問題。雖然大部分蔬菜、水果以及棉花、油料等經濟作物國產品種有較強競爭力,卻仍然存在差距。一些常見的蔬菜品種,如番茄、西蘭花,種子進口比重較高。這種結構性矛盾需要盡快解決。要發揮中國制度優勢,科學調配優勢資源,為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按下“快進鍵”。
攥緊中國種子,加快種業破殼。種子是化解“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這個擔憂的密碼。尤其需要看到,當前世界局勢復雜多變,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近期多點散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只有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實現糧食安全,在風險襲來時“風雨不動安如山”。手中有糧,心里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
令人欣喜的是,中國通過航天育種已經篩選新材料1200多份,培育水稻、小麥、大豆、蔬菜等新品種260多個,年推廣面積4000多萬畝。更重要的,中國有“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有經過實踐檢驗的“五個必由之路”,有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創造的精神財富。用好有利條件,走好必由之路,傳承袁老精神,主動作為、揮灑汗水,中國種業就無懼挑戰,糧食安全就堅如磐石。
中國航天又有新突破!火箭關鍵零部件合格率100%
農業農村部啟動2022年國貿基地認定
習近平: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團結奮斗攻堅克難 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
兩年多來中國抗疫的經驗和意義
農業農村部:6種水果均價比12日降0.9%
中國一季度外貿總值何以“兩位數”增長?會如何影響世界?
聚焦“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政策選擇”
中國殘聯:城鄉殘疾人就業規模達881.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