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 2022-07-07 15:31
參考消息網4月25日報道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4月23日發表題為《肥沃黑土養活了人口不斷增加的中國,如今正在流失》的報道,全文摘編如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大批軍人和知識青年來到了中國東北各省,其使命是開墾土地,建設房屋和農場,形成一個能在接下來數十年里養活10億人的糧倉。
這場運動取得了成功。這片黑土地成為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關鍵,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對耕地的需求也在增長。以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為例,東北三省新增農田約200萬公頃。東北是中國粳稻、大豆和玉米的重要產區。
但是,農田擴張是以犧牲數以百萬公頃計的森林、草原和濕地為代價的,而且風吹雨打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土壤侵蝕。
當地人說,20世紀50年代,土壤非常肥沃,“插雙筷子也發芽”。現在,土壤中的有機物減少了多達75%,在有些地區,黑土層每年減少1至2毫米。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估計,如果——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所有黑土都不復存在,無論使用多少肥料,該地區的大豆產量都將減少40%至60%,玉米幾乎無法生長。
在氣候變化、全球貿易爭端以及現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北京加強了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包括努力保護該國最寶貴的土地。到2025年,中國計劃把將近670萬公頃黑土地中的有機物增加10%。這是個良好的開端,但仍將遠低于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
在中國東北,肥沃的黑土是該地區地理及其特殊歷史的產物。漫長寒冷的冬季放慢了微生物分解的速度,保存了土壤中的大量有機物。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說:“中國一直在為保障糧食安全付出大量努力。過去,大部分努力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以養活所有人。現在,中國更注意可持續發展和保護整個農業生態系統,包括保護土壤。”
保護土壤最常見的方法之一是讓有機廢物還田,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肥沃度、防止風蝕和水蝕。
吉林省梨樹縣的專家挨家挨戶勸說農民不要遵循當地傳統,焚燒或者清除殘留的秸稈和樹葉。
全球變暖使情況更糟。中國黑土地區如今的平均氣溫比50年前高出近2攝氏度,這一差異足以加快土壤有機物的分解速度。
干旱和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也造成了更多的土壤流失。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的氣候風險研究員李釗(音)說:“盡管許多中國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幫助農業部門適應氣候變化,但國家迫切需要更系統的適應戰略并將之落實。”
去年,有11個人因為盜采和非法出售黑龍江省的黑土而被判處最高達到7年的有期徒刑,這一系列審判體現了中國利用執法保護土地的意愿。
國家發改委:中國將積極防范輸入性影響 保持物價繼續運行在合理...
敦化市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建設查驗工作全面開展
稻谷、小麥自給率超過100% 中國糧食保供穩價有堅實基礎
大連市部署2022年保護性耕作推進工作會
河南:建設“中原農谷”,讓中國飯碗裝更多河南糧
保護草原 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的綠色名片
云南楚雄:抓實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2022年中國經濟七大政策“靠前發力”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