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2022-5-16 08版 2022-08-24 10:02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多年前就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建設理論(以下簡稱“兩山”理論)。今年4月,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習近平的這些論述,是新時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根本遵循,要在實踐中全面領會理論實質,科學把握可行路徑。
“兩山”理論是對當代生態經濟學的重大創新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常規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在人類社會經濟財富持續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破壞、災害加重、環境污染等諸多危及人類生存的全球問題,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矛盾能否調和成為世紀之問。直到1992年6月,聯合國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文件,形成了人類共同發展的千年共識,同時也催生了生態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生態經濟學是研究和解決生態經濟矛盾問題、探索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和諧運行規律的學科,被普遍認為是人類在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系統理論的豐富與發展。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大科學論斷,從系統思維角度清晰闡明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首次創立了“兩山”理論,不僅對于新時代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指導意義,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生態經濟學的理論自信和構建中國可持續生態經濟體系的道路自信。
通過產業系統實現生態價值的有效轉化
實施鄉村全面振興,必須要牢固樹立和科學踐行“兩山”理論,以產業振興為引擎,讓鄉村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從生態經濟學理論來講,綠水青山是良好生態系統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要求,也是決定一個地區、一個村落生態系統質量、生態價值及其可持續能力的判斷標準,優質良好的綠水青山生態為形成金山銀山奠定了基礎,但能否轉化成為高質量的生產力,還需要通過產業系統實現生態價值的有效轉化。從產業生態化角度分析,為了避免走上“先開發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續的傳統產業發展老路,必須走產業生態化道路,通過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實現產業改造升級與產業更替,推動鄉村產業實現高值高效;從生態產業化的角度分析,只有把良好生態資源的自然生態服務價值,利用市場化、產業化途徑轉換為可供消費的生態產品,推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本的產業化運作轉型,并與鄉村的農戶利益鏈直接連接,才能真正實現金山銀山的目標,也就是由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達到“一方好水土富一方人”的更高層次。
著力構建“兩化”融合的新型鄉村產業體系
在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產業生態化是由產業過程與生態過程“雙向耦合”形成產業生態循環鏈,而生態產業化則是立足于鄉村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生態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經濟優勢的過程。由此而論,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以下簡稱“兩化”)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是強調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在遵循生態規律的前提下,遵循產業經濟規律,構建形成“生態綠色、物質循環、低碳增匯、高質增效”的可持續發展鄉村產業體系。
一是推動鄉村傳統優勢產業的生態化技術改造。針對目前不少鄉村產業依然存在著環境污染、資源超載、逾越生態紅線等生態環境問題,要運用自然生態系統原理完善產業發展思路,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升級,重點開發應用低碳增匯種植養殖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鄉村產業綠色化有機化升級技術、產業鏈綠色控制技術等。
二是積極發展本土化鄉村生態產業新業態。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要遵循“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工則工”的生態適應性理念,促進農牧循環、農林復合、農醫融合、農工結合,合理選擇發展生態田園、生態林業、生態牧業、生態休閑、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等生態化產業形態,把綠色低碳作為鄉村產業生態化的優先目標納入鄉村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三是開展鄉村脆弱環境的生態經濟融合化治理。生態產業化是有條件的,其中一個必備條件就是在實施區域必須具有獨特的、符合生態保護要求并可開發利用的自然生態優勢。實事求是地講,破爛不堪的生態環境也很難真正成為金山銀山,有必要對一些鄉村的落后生態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的修復治理,形成具有全新生態價值的鄉村綠水青山,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等進入鄉村生態經濟系統。但是,目前有一些地方在鄉村建起了不切實際的人造湖、人造公園、人造景觀等,事實上是對原有的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了新的人為破壞。這種單向為了治理而治理的模式,由于沒有注重鄉村生態建設的經濟性外延和內生產業活力,多數不可持續。在實踐中,要對已有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充分論證,核心理念是做到生態治理與經濟效果的協調平衡,多元化統籌,把生態治理與鄉村新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與鄉村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建立起有良好經濟效果的綠水青山修復工程。
四是推進鄉村優勢生態資源轉換為鄉村“生態綠色銀行”。“兩化”理念倡導的是,一方面經濟發展不能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另一方面生態保護也不能采取“環境至上”的極端做法,而是要在產業發展中保護,在生態保護中發展,從而實現鄉村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在制度上敢于創新,把鄉村的綠水青山生態服務價值轉化為生態資產,把生態要素轉化為產業要素,把生態財富轉化為物質財富,創造鄉村生態產品,打造鄉村綠色品牌,構建鄉村“綠色銀行”,多措并舉促進鄉村生態產業化,使鄉村田園成為“聚寶盆”,鄉村山林成為“搖錢樹”。
五是著力構建“兩化”目標下的現代鄉村“六次產業”結構體系。鄉村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生態經濟系統工程,其實質可以理解為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在一個特定區域打造形成“生產子系統—消費子系統—物能循環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耦合的生態經濟循環產業鏈。根據國內外有關“六次產業”理念的基本思路,采取多種措施構建“兩化”目標下的鄉村產業體系,首先是要夯實第一產業(種植養殖業)、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肥料農機制造業等)、第三產業(旅游、金融、物流等),這是形成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其次要將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植入鄉村產業過程,發展諸如農產品電商、智能農場管理等新的第四產業形態,促進鄉村產業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實現產業升級更替與顯著增值;再者,要將“創意設計、精神文化”等理念與技術植入鄉村產業過程,發展鄉村休閑、養老康養、醫療農業、鄉村文教等新的第五產業形態,促進鄉村產業再次融合與升值。最后,要著力打造數字鄉村系統,把數字化技術與設備應用到鄉村全產業鏈,打破傳統的“一二三”鄉村產業結構體系,形成更加融合化、智慧化、生態化、共享化的新一代高層次鄉村六次產業結構體系。
當辣椒遇見中國
銅梁建設美麗鄉村 樂享幸福生活
永德縣“四個聚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健康扶貧取得顯著成效——全面實現農村貧困人口...
六部門:到2025年明顯提升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
貴州:用好政策助發展 “數字經濟”搶先機
日媒:東電將于6月開始建設福島核污水排海設備
探索農業農村發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