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06-16 09:34
在5月27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在提問中說到,近期個別西方國家出現批評中國在國際市場囤積糧食的論調。對此,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沒有必要去國際市場囤積糧食。
這一回應正是基于我國糧食安全現狀和預期作出的準確判斷。對于在國際上囤糧這件事,必須說,這不是事實,而且客觀上也沒必要。
當前,受國際局勢影響,全球糧價上漲,同時多個國家宣布禁止糧食出口,引起全球范圍內對糧食危機的恐慌。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把戒備的目光投向中國,有的可能擔心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一旦到國際市場上囤糧,會加劇糧價上漲趨勢;但也不排除有的國家別有用心,故意給中國制造國際輿論對立。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實際情況是,中國從主觀上就不想去別人那里囤糧,而且相反,中國始終強調糧食自給,黨的十八大以后確立“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到現在也已經近10年了。這么多年來,無論國際形勢如何風云變幻,我們從沒放松過對糧食安全的警醒。
當前糧食緊缺了、糧價大漲了,各國開始重視本國糧食安全了;但在糧價大跌的時候,包括就在前些年,糧食到岸價格甚至低于國內價格,出現“糧價倒掛”現象,有多少國家能頂住這種價格誘惑呢?但即便那時,我國糧食安全理念也始終巋然不動,為此寧愿拿出真金白銀加大補貼、提高收儲價格等等,也要力保糧食自給不動搖。
這可以理解為一個14億人口群體立身的根本、一個經歷過饑餓的國家的執念、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的自尊;這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對世界所展現出負責任的態度:不向世界伸手,靠自己的力量,用全球不足9%的土地養活1/5的人口,這本身就是對人類反饑餓最大的貢獻,對國際糧食穩定最有力的保障。
客觀上,中國也有能力依靠自己解決本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沒必要到國際上囤糧。
一方面,我們的儲備糧足夠。到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第18年豐收,而且總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
在疫情持續的兩年多時間里,我們歷經幾次超大城市、千萬級人口居家。如果說剛開始人們對糧食夠不夠吃還有疑慮,那么到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擔心這個問題了。不管在何種情況下、哪個城市里居家,至少飯是管夠的。
另一方面,新一季的糧食正在源源不斷、持續穩定地產出著。今年夏糧已經開始收獲,聯合收割機大軍又開啟了從南到北的小麥機收之旅。沒有意外的話,今年又將是個豐收年。
其實,這一季小麥開局并不順利。去年的罕見秋汛導致1/3面積的小麥晚播了半個月,苗情不容樂觀。不過,經過前段時間上下齊心、共同努力,這些不利因素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我們現在抓糧食生產,可以說有體系、有隊伍,有路徑、有方法,有政策工具包、有科技明白紙,已經具備了穩定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所以,我們也完全可以有穩定而樂觀的心理預期,除非遇到重大災害,否則糧食產量不會大起大落的。
在這種情況下,有什么必要去國際上囤糧呢?而且糧食不是工業品,儲存期短、時間長了會變陳化糧,囤多了不是浪費嗎!
值得強調的是,不囤糧不代表沒有正常的糧食進口。糧食貿易是世界貿易體系的一部分,是各國資源互補的一種方式。我們一面對外出口,是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一面也從國外進口部分大豆、玉米以及用于品種調節的少量主糧。
這些進口和出口本身就是國際糧食貿易秩序中的一個環節,飆升或突降都不利于保持穩定,從長遠看也會破壞國際糧食貿易秩序。所以,正常的糧食進出口不能成為指責中國囤糧的理由。
當然,強調糧食自給,并不代表獨善其身。我們同時也在向一些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向非洲、拉美地區派遣農業專家。但不論怎樣,中國人會用自己的方式兼濟天下,不需要一些西方國家來指手畫腳。
秘魯葡萄出口突破53萬噸,中國市場大幅增長
2022年河南省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 東方紅小麥機獲一等獎
如何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管理?丨解讀
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
擴需求優供給穩預期“三箭齊發”——“促消費”政策如何通堵點破...
保證緊急必要需求,上海公安出入境部門開通綠色通道
我國加強對政策性糧食收購督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