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2-06-09 10:51
走進革命老區,重溫崢嶸歲月,追尋紅色足跡,感受時代新貌。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橫山區波羅鎮的橫山起義指揮部舊址,近距離重溫那段發生在波羅古堡的崢嶸往事。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悍然發動對各解放區的全面進攻。面對敵強我弱、敵攻我守的嚴峻形勢,時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勛同志,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北線統戰工作,爭取榆林地區國民黨部隊起義,擴大保衛延安的戰爭的回旋余地”戰略部署,積極策劃和領導了著名的橫山起義。
1946年10月13日,駐守波羅堡的國民黨胡景鐸部高舉義旗,波羅實現和平解放。此后,西北野戰軍又全面發起榆橫戰役,解放了榆橫地區無定河南岸的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和12萬余名群眾,為此后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提供了充足的戰略空間。
時光飛逝,70多年已經過去。在黨的領導下,今日的波羅早已舊貌換新顏。波羅古堡已建成一個集紅色教育和歷史、文化、民俗、宗教旅游為一體的綜合型景區;古堡北側的無定河沿岸,阡陌縱橫,稻蟹共生,林果紛繁,可謂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古堡以南3公里處的榆能橫山煤電一體化發電工程,則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輸電通道——“榆橫—濰坊”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的配套電源點。
據了解,無定河流經橫山近百公里,兩岸自古以來水草豐茂、土壤肥沃。近年來,橫山區堅持以無定河沿岸撂荒稻田為試點,通過引入種養殖大戶、政府扶持獎補、市場規范引導、科技支撐服務等方式,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結合“三變”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無定河沿線村莊水稻種植產業化、集約化、機械化、規模化發展,有力推進了全區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讓撂荒土地迸發出了新的活力。
橫山區各級各有關部門還主動扮演“服務員”角色,通過政策、項目、信貸、科技等全方位扶持,積極引導種養殖大戶創新經營模式,擴大土地經營范圍,引進稻漁綠色綜合種養技術,發展“一水兩用、一季多收、稻蟹共生”立體生態種養殖產業,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2021年,該區無定河沿岸共有種養殖大戶和企業30余家,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3萬畝,其中稻漁綠色綜合種養3.6萬畝,累計生產稻谷2.5萬噸、稻蟹20萬斤,實現產值1.3億元,蟹苗總產量位居全省第一。此外,近年“橫山大米”還通過了原國家質檢總局“生態原產地保護標志產品”認證,橫山稻田蟹則因肉質肥美、蟹黃飽滿,一直備受市場青睞。
“波羅不僅是一座農業大鎮、旅游名鎮,還是一座工業重鎮。截至目前,全鎮共建有6座煤礦、67口天然氣井、5座集氣站,中煤、榆能電廠、中石油蘭石化、國源環保等大中型企業項目也已紛紛落地開花。”波羅鎮黨委宣傳委員高銳表示,僅榆能橫山煤電一體化發電項目,每年的發電量即可達100億千瓦時,實現產值約30億元、利稅4.5億元,多項技術更是達到了國內乃至國際領先水平。
依托獨特的地理優勢、優渥的資源稟賦、堅實的產業基礎,近年波羅鎮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也取得了驕人的發展成績。2021年,該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億元,糧食總產量超過1.3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200元,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穩步提升。
記者 高苗 鐘文玲
原標題:《老區新貌 | 橫山區波羅鎮——老區煥新機 產業富鄉民》
閱讀原文
安徽蚌埠淮上區:念好產業致富經 探索鄉村振興路
綿陽北川:小茶葉變大產業 人大代表助力鄉村振興
吉林省食用菌產業如何更好發展——“蘑菇院士”亮出真知灼見
運城垣曲縣蒲掌鄉:激發黨建活力 做精櫻桃產業
藍莓產業富民強村
寧陜75后男子稻田養魚種植魔芋,秦嶺深山發展農業產業
嘗試陸基高密度養魚新模式,江西這個村子探索產業振興新路子
穩生產促消費,多措并舉提振汽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