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10-21 20:48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 ?
今年,安徽潁州農業社會化服務科技創新基地的200畝示范田小麥喜獲豐收,畝產達1300到1400斤,比周邊普通農戶平均單產提高約20%,平均每畝可增收300元以上。這塊高產田與一般田塊不同的是,從去年秋種開始就有了四個操心的“婆婆”,四方聯動共管。
隨著時代的變遷,從事農業生產的每一方主體都出現了各自不同的新需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21年秋種時,一個四方合作的計劃開始在阜陽大地上醞釀:安徽金土地農業機械服務有限公司、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安徽省農技推廣總站、潁州區農技推廣中心等四家單位簽訂合作協議,拿出200畝示范田進行這場全新的試驗。
新時代農人的新困惑
“糧食收購價格每年一毛一毛地漲,而農藥化肥的價格這些年卻是翻著倍地漲;種糧成本投入越來越大,可比較效益卻越來越低。再也不能盲目地種田,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種植方式,考慮投入產出比,算好經濟賬。”阜陽種糧農民孫洪朋感嘆道,種糧多年,身邊的同行越來越多地“改行”了。
“現在農民種糧可以不下地,正是因為有我們這樣專業的農事社會化服務機構。有了農業機械,種糧其實越來越簡單。我們不僅可以提供從種到收‘一條龍’式的各種農事社會化服務,還可以采取托管模式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全鏈條式服務。這一切的前提是種糧必須掙錢。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把農民的土地種好,種糧效益好,而這必須得依靠科技的支撐,所以我們找到了安徽省農科院的專家。”安徽金土地農業機械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儲艷梅說。
“咱們農業科技人員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但面對千家萬戶的小農戶效果并不顯著。現如今,種糧的主體從千家萬戶的小農戶正在向種糧大戶、農機手轉變,我們迫切感到需要轉變服務對象,因為他們活躍度最高,也最能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新成果。所以我們把服務對象鎖定在種糧大戶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這個群體上,服務的主體就是他們。”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副所長杜世州感嘆道。
“傳統農技推廣工作的方法是召集農民開會培訓,關鍵環節發布明白紙和技術等指導意見。隨著新形勢的變化,種糧主體也在變化,過去的農技推廣方式已漸漸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我們同樣迫切地需要轉型,從單純的技術推廣向‘五化技術’(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規模化、標準化)推廣轉變,從各方獨自開展技術推廣向集合各方優勢共同進行技術推廣轉變,依托農技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培訓就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安徽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汪永武告訴記者。
一拍即合的“種田試驗”
“針對示范區,我們從種什么作物、選用什么品種開始抓起。”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曹承富介紹說,這塊200畝的示范田從種到收,種子、農藥、化肥、機械選用什么類型、什么品牌,肥料怎么施,什么時候播種,播種量多少,全程由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科技專家把控。可以說,他們既是示范田的技術總監,也是這塊田的“科技保姆”。
有了“科技保姆”的全程技術指導,這塊示范田采取了不同以往的作業方式:
在播量方面,金土地小麥播種畝用量25-30斤(視具體播期而定),每畝比普通農戶用量(約40斤/畝)可節省25-37.5元(麥種按2.5元/斤計),同時優先選用優質小麥品種,成熟時可單收單儲,實現優質優價。
在施肥方面,采用高養分含量的新型小麥專用復合肥一次性基施深施技術,既可實現化肥減量又可提高肥效、減少損失。新型肥料施用量45-50公斤/畝,比普通農戶施肥(等養分普通復合肥50-60公斤/畝)每畝可減低5-10公斤的肥料,節省18-36元(肥料按2021年3600元/噸,新型肥料與等養分普通復合肥同價),同時還可省去拔節期追肥的費用約18-27元(尿素1800元/噸,追肥尿素10-15公斤/畝),在施肥環節每畝就可以節省近50元。
在機械化耕整地播種方面,采用旋耕施肥播種一體作業,實現施肥、旋耕、播種、第1次鎮壓、覆土和第2次鎮壓六道作業一次完成,減少機械下地作業時間,僅在整地播種環節每畝就可將成本降低10元左右(耕整地、播種各降低5元)。
在化除化控方面,通過具體草害、蟲害、病害等用藥種類、時期和方式的技術指導,防治效果更佳,有效降低病蟲害導致的減產損失。
在機械化糧食收獲減損方面,通過控制收獲時間、機械作業速度、喂入量、留茬高度等,實現了優化以及糧食全程不落地直接入庫,可減損3%左右。
金土地農業機械服務有限公司的農機手劉克軍、徐少鋒,則在專家“手把手”的指導下進行著各項農事的農機化操作。“這幾年從事農機手工作,自認為農機農藝融合得掌握還是比較前沿的。但曹老師的技術操作還是讓我們開了眼。比如說以前小麥生長期施肥最少要施個兩三次,這對農民來講就是很大的成本。但曹老師幫助我們選擇搭配了一種肥料,整個生長期只需施一次肥即可,大大降低了種糧成本。跟著他們學,確實感覺到新科技、新農藝層出不窮,可以讓種田更省工、更高產,所以在這塊示范田開工干活時,很多周邊農民都來看都來學,成了最好的培訓課堂。”劉克軍說,夏收后根據安徽省農科院和農技推廣部門的建議,這塊示范田一方面要開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展示示范,另一方面進行花生、高粱等作物的高產種植示范。
要讓“1+1+1+1>4”模式推而廣之
在四個“婆婆”一塊田的聯動試驗協作中,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向推廣部門和托管服務主體提供自主研發的新品種、新型肥料產品、農業機械以及新技術等,并不斷接收成效回饋,升級優化新成果;安徽省農技推廣總站和潁州區農技推廣中心作為推廣部門,向托管服務主體進行農業新技術傳播和擴散;安徽金土地農機服務有限公司作為技術需求方,在意識到傳統的耕、種、防、收等托管服務已無法滿足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品質的問題后,主動對接省農科院并接受其和農技推廣部門的新技術傳播和培訓,同時在托管服務過程中也可轉化為向農戶、合作社提供技術的供給方。
已經退休的原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局長牛運生長期關注這塊示范田的試驗情況。他形象地給記者描述說:“合作的四個單位之間既是農業新技術供與需的關系,又是協同驅動關系,最終實現‘1+1+1+1>4’作用。在創新基地展示示范合作中,安徽省農科院和農技推廣部門全程扮演‘科技田保姆’,金土地公司扮演的是‘田管家’角色,‘田保姆’全程參與耕整地、施肥、播種、化除、化控和收獲等環節,讓‘田管家’在耕整地方式、品種選擇、播期、播量、施肥模式、農機選擇、化除化控時期和次數等方面的問題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技術咨詢和指導,不耽誤農情農事,同時也提高了‘田管家’農事服務水平、科技含量和效益。”
“安徽潁州農業社會化服務科技創新基地的建立,是以提高技術轉化率和技術到位率、切實推進‘兩強一增’為主要目標的,這是一次基于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和技術推廣新模式的嘗試和探索。我們希望通過兩到三年的推廣示范,形成從種到收的技術集成與成果轉化的新模式。讓周邊更多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看著干、學著干。更希望總結經驗,把潁州模式復制到全省。”杜世州充滿期待地說。
安徽安慶:在“希望的田野上”闊步前行
安徽省2022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現場觀摩推進會在亳州市蒙城縣...
安徽滁州以標準化戰略助力特色產業發展
浙江云和:“小縣大城”探尋山區集聚發展新路徑
安徽省農機推廣總站到明光督查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示范基地項目
解讀全球發展中國家鄉村建設實踐探索
“生活在這里,幸福感爆棚”——安徽廬江城鄉統籌惠民生
大國“糧”策丨貴州農業生產托管探索種地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