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 2022-06-30 23:37
今日下午,應邀參加2022年第三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的外國駐華使節、國際友人等嘉賓參觀了寧德福鼎赤溪村,實地感受這個昔日中國扶貧第一村脫貧后奔向全面小康的華麗嬗變,了解當地通過茶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的做法和經驗。
赤溪村是福鼎市磻溪鎮下轄的一個畬族行政村,地處“海上仙都”太姥山西南之麓,下山溪和九鯉溪依村而繞。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讀者來信,反映當時赤溪村下山溪畬族自然村的貧困狀況,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關注,從而引發全國脫貧攻堅行動,赤溪村也由此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在村口的“中國扶貧第一村”石碑前,10多名身穿畬族服飾的畬娘子站成一排,用一曲畬歌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歡快的節奏,吸引了外國駐華使節、國際友人一起哼唱,并向前和畬娘子拍照留影。
走進村里,只見白墻黛瓦的赤溪村洋溢著濃郁的畬族風情,一幢幢徽派民居高高挑起馬頭墻,與村外綠意綿延的茶山交相輝映,街上店鋪林立,村里特產店、農家樂、小超市、特色民宿等應有盡有。
“我們村原來是14個自然村,盤山而建,過去集‘老、少、邊、窮’于一體。”在赤溪村脫貧攻堅歷史展館內,該村原黨總支書記杜家住從赤溪村的交通設施、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嘉賓們講述了赤溪村脫貧的歷程。在歷經十年就地農耕生產“輸血”式幫扶、十年造福工程易地搬遷“換血”式扶貧、十年整村推進綜合開發“造血”式發展,原來分散居住在12個偏遠自然村的群眾已經搬遷聚居在交通便捷、風景秀美的赤溪中心村和九鯉溪畔的2個自然村。
30多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赤溪黨員干部群眾感恩奮進,始終發揚“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閩東精神,艱苦奮斗、頑強拼搏,走出了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鄉村旅游扶貧路,實現脫貧致富。2021年,赤溪村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入選第三批全國旅游重點村,并被確定為全省黨史學習教育基地。
“茶產業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茶養茶。”杜家住說道。赤溪村很早就為外地提供茶葉原料,其茶葉歷史非常悠久。近年來,村里和當地茶企聯手打造“畬村白茶產業園”,在提升茶葉品質上下功夫,創品牌促增收。赤溪村還通過六妙、品品香等白茶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輸出,村企共建,通過“產業+技術+資本”的創新合作模式,幫助茶區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形成持續的、良性的“造血機制”。為了更好促進白茶生產和運輸,赤溪村修建通村公路,打通發展“命脈”,讓更多的赤溪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目前,全村茶園面積2100畝,村內共有茶葉加工廠6家,赤溪村還以“茶”為媒,做活茶旅融合的大文章,現有“農家樂”餐廳13家、土特產小超市9家、民宿19家共330個床位。數據顯示,2021年赤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236元,其中白茶收入超過四成,全村經濟收入達6591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55萬元。
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學生李小龍(中文名),從小就愛看中國的功夫電影,并給自己取了功夫巨星的中文名,目前就讀于廈門大學南洋學院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專業。他對赤溪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贊嘆不已,“解說人員給我們介紹了茶產業如何帶動村民收入,很讓人受益。”李小龍表示,赤溪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讓人感覺很舒服。在中國四年的時間,讓李小龍切身感受到了中國發展速度,特別在疫情下仍然保持穩定增長,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是了不起的成就。
來自巴基斯坦的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博士生ABDUL WAHEED已在福建學習7年,他有一個特別的中文名叫愛福。“我愛福建”他解釋道,福建是一個有福的地方,這次參觀他也聽到了茶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當地利用周邊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茶產業發展旅游。“通過對比以前的照片,這里的人民居住環境改善了很多,生活也越來越幸福。”
斯里蘭卡駐華大使帕利塔·科霍納說,他了解到中國茶農通過種茶賣茶擺脫了貧困,這也是中國政府取得的成就之一,值得讓人祝賀。“茶葉也是斯里蘭卡農產品主要出口之一,可以把茶農擺脫貧困的模式帶回去,讓斯里蘭卡農民也借鑒中國茶產業的發展道路。”
據了解,茶產業是閩東鄉村脫貧致富的特色支柱產業,為閩東人民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福鼎全市涉茶人口占總人口的66%以上,農業人口中從事茶葉的人口比重超過44%,福鼎白茶產業吸納本地農民就業超過70%以上,茶葉是福鼎農民增收就業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有10余萬戶38萬人從事茶葉生產。(記者 盧金福)
送上金點子 鋪就致富路
今年前五月巴拉圭馬黛茶葉出口達4156噸 協會:將繼續擴大國際市
越南太原省努力保護和發展新疆茶葉種植區
安徽黃山休寧縣全要素保障助泉水魚“游”出致富路
《云南省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發布
河北磁縣:“四好農村路”成農民致富路
羊產業蹚出致富路
河北館陶:雞雛孵化“啄”開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