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金山 2022-06-30 14:02

6月26日清晨,在金山區楓涇鎮盛新村的30多畝玉米地里,上海楓鄉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勛帶著工人們,冒著高溫,開始了今年首批玉米的采摘,“早就盼著收獲了。你看,今年長得特別好。”雖然額頭上都是汗水,卻難掩陳勛激動的心情。
這1萬根玉米,都是來自上海農科院的“申科甜1號”,采收完后緊接著就被裝車,送進食品加工車間,制作成開袋即食的真空玉米棒。
“粽子大王”
改種玉米了
今年2月初,年還沒過完,陳勛就找到了楓涇鎮盛新村、下坊村和泖橋村的幾個農戶,與他們商量開春種玉米的事。3月初,驚蟄剛過,近140畝“申科甜1號”被陸續分批種了下去。克服重重困難,4個月來,田間管理一絲也沒有懈怠,近日終于迎來了豐收。

說起陳勛,其實他有一個與玉米完全不“搭界”的身份——楓涇粽子的第4代傳人。江南稻米、楓涇黑毛豬、清香的箬葉,組合成屬于長三角地區人共有的,關于粽子的美食記憶。陳勛將傳統手工制作的粽子帶進了生產車間,用攪拌機、自動化蒸煮機、高溫滅菌鍋爐、冷卻傳送帶、抽真空包裝機等設備,實現了粽子的半自動化生產,產能達到了每天3萬多只。


“粽子達人”跨圈種玉米,“緣”于楓涇鎮對于農創項目的選培孵化。在2020年舉辦的長三角優質農創項目路演上,“申科甜1號”首次出現在農戶們的面前,優質多抗,口感極佳,是個看起來很不錯的農產品項目。但農戶們卻猶豫了,楓涇鎮的氣候適合大面積種水稻,玉米能不能種好?種出來誰來買?問題一個接一個,如果說,種水稻是“舒適圈”,那么種玉米就是誰也沒有探索過的“盲區”了。陳勛在當時敏銳地抓住了專家介紹里的一個要素,從中嗅到了商機。
走出“舒適圈”
挑戰“連軸轉”
“每年端午前后都是粽子的熱銷期,端午過后則會進入淡季,而春播的玉米恰好在端午后成熟,正好可以取代粽子。”陳勛找到農創項目中心負責人陳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在2021年,陳勛引種了一小批“申科甜1號”。玉米成熟后,陳勛利用自己現有的生產車間,摸索合適的加工方式,制作出了幾千份真空包裝玉米棒,一推上市場,立刻銷售一空。在得到喜人的市場回饋后,陳勛決定將“攤子”鋪得再大一些。2022年春天,陳勛與楓涇鎮幾個村的農戶們簽訂了合作協議,由農戶們種植玉米,他則負責收購、制作、銷售環節。“3月初種玉米,6月中上旬可以收獲,緊接著6月下旬就種晚稻,10月下旬成熟開割。多種一茬玉米,每畝地能多500塊的產出,相當于翻了一倍。”盛新村農戶周金弟說。

當然,也有人擔心,連續播種會讓土地得不到休息,前后兩茬作物都種不好。這時,農創項目中心又請來上海農科院專家向大家推廣“連作”。有了“神技”加持,土地可以實現全年“連作”,種上三四茬,收入就能翻三四倍。后來,陳勛又向市農委申請了冷庫,預備用來存儲成熟的玉米。
農創路演路走寬,
促成轉化金額超1億
這近140畝的玉米,是陳勛與農戶們磨合的試驗,也是楓涇鎮實現更大規模土地“連作”的探路之舉。上游解決了種植技術,下游賣貨、生產、銷售的路也打通了,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將楓涇鎮現有的39000多畝水稻田都充分利用起來。“粗粗一算,反而是全鎮農戶的人手不夠了,那就上大機械,把產能提上去。”


本來是農戶們利用休耕時間增收,“粽子達人”陳勛則是尋找新項目,消化自動化生產設備過剩的產能,在農創項目中心的牽頭下,眾人“不小心”把需要補的“短板”補成了“長板”,這使得其他生產要素又成了“短板”。“那就繼續補,在不斷彌補不足的過程中,把質量和體量都拉上去,不斷打開種田人的新世界。”

據了解,以農創路演的方式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上海楓涇科創小鎮的創新,自2015年12月30日嘗試第一場農創路演以來,因其高效整合供給側和需求側資源而受到上海市農業農村委、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的大力支持,并迅速輻射到長三角。至今已經舉辦了45場活動,促成了70多個農創項目轉化,轉化金額超過1個億。
近年來,農創路演路子越走越寬,走上路演平臺的,除了新技術也有農業品牌。2018年,上海海洋大學簽訂科技成果轉讓與技術合作協議,由蘇州西風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獨家獲得中華絨螯蟹“江海21”品種的商品蟹銷售權和品牌使用權,轉讓期限10年,轉讓總金額達1500萬元,創下至今為止國內水產品種轉讓的最高價。
通訊員 范黎平 朱麗燕
編輯 沈彥菲
責編 陳薇婷 何小燕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
振奮人心!聽聽來自現場的金山黨代表心聲
130家企業報名,38個項目角逐!今天,金山舉行了…
昨晚下雨了!武城玉米該咋種?
金山這里出現了一群“紅馬甲”,他們在干啥?
金山高溫預警高掛!“非典型梅雨”撒辰光走?
晉中市太谷區召開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解決方案試驗示范暨無人...
阮萬超按“顏值”賣玉米
涇縣:舉辦玉米秸稈打捆現場會暨農機手培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