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 2022-11-15 20:09
央廣網天津7月20日消息(記者劉陽)天津市寶坻區是有名的“三辣”之鄉,大蒜、大蔥、天鷹椒,久負盛名,其中的“六瓣紅”大蒜,更是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近年來,寶坻“三辣”的種植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并首先嘗試在人力成本更大、作業精度要求更高的大蒜種植中引入北斗導航技術。近期又到了新蒜上市的季節,在天津市寶坻區,首次應用北斗導航技術種植的大蒜新鮮上市,傳統的“汗水農業”正在向“智慧農業”悄然轉變。
在寶坻區林亭口鎮石圈村慶義家庭農場,蒜農尹義正在熟練地將“六瓣紅”大蒜編辮打捆。尹義說,“六瓣紅”蒜頭不大,但鮮嫩多汁,暢銷海內外。今年蒜頭的種植期間還用上了高科技,通過裝有北斗導航的拖拉機牽引播種機進行作業,實現“上對衛星,下接田壟”的無人駕駛播種。
“今年種植我們林亭口大蒜開始用上北斗,種了63畝,用上這北斗導航系統以后,這個機械自動直線行走,無人駕駛,過去還得雇傭專用的拖拉機手,現在不用,只要把車開動了就行,它自己跑。”尹義說。據了解,北斗導航就安裝在拖拉機的駕駛室里,在一塊長方形顯示屏上,蒜農可以輸入播種路線、行駛速度以及作業距離等相關信息。只要設置好這些參數,播種機就能在拖拉機帶動下按照預定路線在地里撒歡跑。260米長的一畝地,12分鐘就能自動完成一壟播種。距離千米的行與行之間,作業誤差僅為2.5厘米左右。這對于種了30多年大蒜的尹義來說,還是破天荒第一次。
尹義說,當地有句話叫“大蒜掙錢不好拿,不是挖坑就是爬”。因為種蒜講究地畦平整,播種均勻,只有這樣長出的大蒜才個頭飽滿,品質與產量也有保證。而一年中適合播種的日子只有驚蟄以前的短短幾天,每到這時數十人都忙碌在田間地頭。今年,隨著播種任務交給裝有北斗導航的播種機,尹義也嘗到了智慧農業帶來的甜頭:“到每年傳統的種蒜的時候,像我這60多畝,一天都三四十人,種個六七天。現在有三兩天就完了,實際就兩個人,一個人把這車給調過來,另一個人給加點種子。現在用北斗導航系統,產量一畝地可以增加5000頭,多賣2000塊錢。”
天上的導航,地里的大蒜,這“一天一地”組合,要想讓蒜農接受,起初推廣的過程,并不順利。光是現場演示會就開了四次,但是種植戶就是不買賬,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項上了衛星的高科技,如果用來種大蒜,似乎有點難以駕馭。尹義回憶說:“去年開了現場演示會,從分瓣到播種,林亭口鎮包括全區的蒜農都來了。實際老百姓也是一種觀望態度,就是說,行嗎?可以不?咋樣啊?我當時最大的顧慮是,這種高科技的東西,使用時得找好駕駛員,總擔心自己的播種技術不行,不會輸入數據,我就考慮得文化程度高點的,會操作。”
實際上,安裝了北斗導航的播種機,根本就不需要駕駛員,操作起來也像使用智能手機那樣便捷。為了打消蒜農們的顧慮,農業推廣部門開始嘗試各種辦法:種植戶認為北斗導航是高科技,擔心不會操作,那就讓技術員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蒜農擔心新技術引發經濟損失,那就從示范基地小規模試種開始,見到效益再逐漸推廣。
寶坻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機推廣部項目負責人宋秀祎說:“在現場給老百姓演示這個機器怎么作業,手把手教,而且我們會讓老百姓自己親自操作一遍。價錢也不是想的高科技會很貴,加上咱們國家農機具補貼以后,就是1萬出頭的價格。然后我們也是加大宣傳力度,比如有大集,我們會到那給老百姓做宣傳。我們還建立了比較有代表性的示范點,來做這個項目。”
將光文化和數字鄉村相融合,金山這家企業將打造別樣景區!
鄉村振興看榆林 | 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
淄博沂源:檢村攜手共建,助力鄉村振興
云南省發改委召開現場會推動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園(田園綜合體)創...
讓水清岸綠常在鄉村
利辛縣中疃鎮:夏日荷花別樣紅 美麗鄉村引客來
以數字“指揮棒”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
商黎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