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022-07-27 09:53
風靡夏季餐桌的小龍蝦,讓不少“吃貨”朋友難以忘懷。如今,陶山鎮推廣“稻蝦共養”模式,實現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有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田“含金量”。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陶山鎮金峰村的一處稻蝦混養基地,養殖戶鄭孫贊正在小心翼翼地打撈起水中肥美的小龍蝦,現場一片火熱。
鄭孫贊介紹,以他跟幾位朋友共同承包的300畝農田為例,依靠稻蝦共養模式,每畝可產250公斤小龍蝦,減去成本及其它費用,相比單純種植水稻,每畝能多收入8000元左右。
據介紹,“稻蝦共養”需要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環形蝦溝,每到插秧時節,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溝內;等秧苗返青,再把溝里的幼蝦引回到稻田里。這樣,上半年收一季蝦,9、10月份又收獲一季蝦,即“種一季水稻,養兩季小龍蝦”。今年2月份,鄭孫贊投放的第一批小龍蝦苗已上市,他也因此嘗到了“稻蝦共養”模式的甜頭。
“稻蝦共養”模式有很多好處,小龍蝦在稻田里活動,為稻田除草、松土,其排泄物則為水稻提供肥料,產出的稻谷品質高、無公害;同時,共生期間水稻可以為小龍蝦提供食物和棲息地,還可以為小龍蝦遮陰、避害,養出的小龍蝦品質好,個大味美賣相好,在市場上廣受青睞。
秋收稻子,春夏捉蝦。近年來,陶山鎮加強宣傳,通過各類會議、村干部走村入戶等方式,積極推廣“稻蝦共養”模式,充分利用種養黃金時期統籌稻蝦種養,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小龍蝦養殖高產高效。目前陶山鎮已有3戶農戶采取“稻蝦共養”模式,涉及農田400余畝。
“稻蝦共養”助農致富已成為農業振興的新亮點。陶山鎮副鎮長李廣表示,該鎮在推廣該模式的同時,建立有效監督機制,加強督促檢查,比如該鎮農辦工作人員經常到田間地頭,幫助解決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遇見的問題,確保“稻蝦共養”模式真正落地見效,農業產業發展良性有序。
記者:蘇夢璐 張少鐵
退伍不褪色!這位青年農民成創業帶富領頭雁
奈曼旗:“好生態”換來農牧民“好錢景”
寧夏集中整治廢棄礦區,新增耕地近萬畝—— 復墾歸田,糧食生態...
美國計劃投入1億美元支持烏克蘭農民
河北保定徐水區:“保姆式”訂單農業讓農民種上省心田
副中心農產品走上高端路線
加強長江禁漁執法 織牢生態保護網 奉賢持續保持長江禁捕高壓態勢
冷鏈熱起來,農民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