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 2022-07-28 16:05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也是促升級、優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路徑。對縣域來講,廣大鄉村正在釋放前所未有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及消費需求潛力,應瞄準聚焦“三農”領域突出短板,抓好這一重要機遇,如此將有助于全面提升農業發展、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各個領域的質量和水平,助力鄉村振興。
一是助推現代化農業發展。由于具有高速率、短時延、低功耗、泛在網、可擴展的特點,5G技術推廣和應用將進一步擴大互聯網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實現農業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整合,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隨著5G等新一代網絡技術的突破和大規模推廣應用,針對農業移動作業、農產品動態儲運、動植物遠程診斷、節水灌溉等需求,可逐步深化移動物聯網在智慧農業、農產品倉儲物流的應用,推動數字化農村和智慧農業發展,推動農業走向數字化、智能化。
二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當前,在縣域公共服務提升過程中,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要素配置不合理、農村公共服務滯后和質量不高等問題較為突出,亟待破解。特別是在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普遍存在通網比例低、網絡信號差等問題,這些已經成為拉開城鄉差距的新表現。尤其是山區縣,地形地勢較為復雜,各個地區分布散亂,5G建設相對滯后。開展農村千兆光纖寬帶,推進農村5G網絡建設,實現農村寬帶網絡進村入戶,能夠進一步擴大5G網絡在農村的覆蓋面,補齊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快信息網絡向自然村延伸,推動遠程教育、線上診療,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等數字化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飛入尋常村民家”。
三是更好賦能鄉村治理。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與數字化、信息化結合,能夠大幅提升鄉村治理的效能和水平。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農村延伸,方便群眾就近辦事,讓數據多跑路、農民少跑腿,實現服務“網上辦”“掌上辦”“快捷辦”。推動村務、財務網上公開,加強對村級重要事項的監督,實現村莊管理的數字化,提高村莊管理效能,擴大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渠道和載體。深入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整合“雪亮工程”、綜治信息系統等平臺,實現智能化防控全覆蓋,健全及時反饋、快速響應機制,推動鄉村治理體系信息化建設。
當前,新型基礎設施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縣域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融合程度不高。與交通、農田、水利、電力等傳統基礎設施信息化融合不足,成為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突出表現。具體來說,很多鄉村管理數字化系統不足,如農村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基層智能輔助決策系統、人居環境監測管理系統等普遍缺乏。視頻會議系統主要處在縣鄉兩級,未向鄉鎮、行政村延伸。縣級政務網帶寬為200M,無法滿足縣直部門系統內部視頻會議的帶寬要求。二是配套政策不完善。國家、省、市等層面雖然出臺了一些關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政策措施,也撥付了部分資金用于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縣級執行力不足,地方不能創新性地跟進出臺配套政策,無法有力調動投資主體建設積極性。三是投融資機制不暢。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類似,也具有投入大、回報慢的特點,而“錢從哪里來”是最現實的問題。一般而言,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準公共物品的屬性,應該由政府主導建設,但對于很多縣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縣而言,地方財政較為緊張,完全靠地方政府進行建設比較困難。而且,這一建設大部分是高精尖技術,技術更新迭代快,市場不確定性大、投資風險高,私人企業投資較為謹慎。四是重視程度不夠。縣區基本處于最基層,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文化素質、思想觀念等多重因素影響和制約,基層干部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認識不充分,知識普遍較為缺乏,不了解前景,不知道怎么干,沒有前瞻性,導致縣區整體上對這一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并非局限于設立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更在于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創新投資渠道,培育新型消費。因此,高水平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整合新舊網絡設施。結合農業農村特點和實際需求,確保在不浪費資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基礎設施,建設融合、泛在、安全、綠色的農村寬帶網絡環境,培育鄉村數字經濟。二是積極拓展融資渠道。積極提升專項債項目謀劃水平,盡可能把條件成熟的單體項目打包成一個綜合性項目,提高專項債申請額度。同時,應注重吸引社會資金,帶動社會資本參與。三是牢固樹立安全理念。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不能再采用以前“先用起來”的策略,即先建設基礎軟硬件設施后再逐漸追加安全環節的做法,而應在建設開始就推動實現網絡安全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維,確保全周期安全。四是強化教育培育。可組織基層干部到沿海發達地區考察學習、開設網絡課堂,以及采取其他方式,使基層干部開闊眼界,加強對新業務、新知識的更新與儲備。
(劉林松,山西省平順縣委副書記、縣長)
梁欣:釋放縣域引才洼地效應
防災減災,“十四五”時期如何布局?
遭遇山體滑坡,如何自救?
“十四五”時期如何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應急管理部這樣回答
如何加強防震減災能力建設?中國地震局回應
防災減災,“十四五”時期如何布局
一夜損失100多萬元,80畝塘大量死魚誰之過?養殖戶如何防備意外?
呂風勇:著力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