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內蒙古新聞 2022-08-13 13:51
中新網內蒙古新聞7月24日電 題:內蒙古東部農村新業態:立體經濟迎來好“錢”景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我們充分利用林地環境和養殖畜禽的特點,互相結合,取長補短,達到種養效益最大化。”22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黑龍壩鎮興隆村的周國如是詮釋新的致富經。
沿著蜿蜒的林間小路,記者來到了周國家的果園。果園里,成群的蘆花雞、小白鵝和烏雞在樹蔭下或覓食、或戲水、或休息。
周國告訴記者,果園占地40畝,林間散養著1200只蘆花雞、1600羽白鵝、200只烏雞。
“白天它們在林中食草吃蟲,晚上只需要喂一頓玉米面,這樣既省了果園除草防蟲費用,也節約了養殖成本。而雞鵝的糞便還肥沃了土壤,提高了果品品質和產量,免去了用肥投入。”周國說。
周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雞鵝吃草,每只鵝能節約成本15元錢,每只雞能節約成本10元至12元錢,此外還省下3000多元的除草費用。”
與此同時,大鵝、小雞的糞便提高了果樹的肥力,不用再另外施農家肥。“往年的話,40畝地的果園,需要用12000元錢的農家肥,現在林下養殖農家肥也省下了。”周國保守估計,如今雞心果全部是盛果期,年收入十幾萬,而鵝和雞拋去養殖成本,也能收入十幾萬。
樹上果實翠,林下雞鵝肥。近年來,黑龍壩鎮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立體種養殖,打響“壩上蟲草雞、林中生態鵝”綠色禽類養殖品牌,推進養禽業向數量集約型、生態效益型轉變,奏響鄉村振興富民曲。
與周國不同,黑龍壩鎮孟家堡村李向東采取梯次推進的方式,在70畝果園里散養著2000只烏雞。
據李向東介紹,第一批烏雞已經40多天了,馬上就進第二批,1000多只。“3000只烏雞,就是一個個除草‘雞’,完全省了人工除草的費用,到了秋天,這些烏雞預計能賣21萬元。”李向東說。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養殖戶養殖無憂、銷售不愁,黑龍壩鎮在忠厚村建設了禽類育雛養殖基地,為養殖戶統一提供家禽幼雛、統一進行產品銷售,推動禽類規模化飼養、產業化經營。
來到禽類育雛養殖基地,李向東家預定的1000多只烏雞已經到貨,基地負責人王久成正在卸車。
“基地統一引進雞鴨鵝雛,經過脫溫處理后,再分發到養殖戶手里,這樣就大大提高了養殖成活率。等到雞鴨鵝達到出欄標準后,基地按照市場行情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王久成說。
走特色路、打生態牌。黑龍壩鎮通過基地和大戶輻射帶動發展庭院經濟和林下生態養殖,養殖大鵝、烏雞、蘆花雞等特色禽類增加農民收入。
“對于年出欄千只鵝以上的養殖戶,政府給予每只鵝5元的補貼,鼓勵全鎮各村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打造禽類繁育養殖強鎮。”黑龍壩鎮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寶奎說。
截至目前,黑龍壩鎮打造林下養殖示范基地15處,散養烏雞、蘆花雞、大鵝等特色禽類10萬羽,預計實現產值700萬元。(完)
“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年中經濟觀察)
農業農村部: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和致全...
農業農村部:緊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牢牢守住“三個確保”
農業農村部派工作組赴東北和西北指導防汛抗旱保生產
內蒙古調度水利工程全力抗旱
黑龍江省綏棱縣:棚室經濟鼓起農民“錢袋子”
農業農村部答復:支持三江平原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全國數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舉行:要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