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 2022-12-08 11:22
時值盛夏,驕陽似火,正是枸杞采摘的好季節。在寧夏中寧縣舟塔鄉康灘村枸杞種植基地,紅艷艷的枸杞掛滿枝頭,工人正在忙著采摘枸杞。枸杞地里,頭茬枸杞剛剛成熟,紅潤飽滿,驕陽下的工人們,采摘不停。車間里,新鮮的枸杞源源不斷地運了進來,被榨成原漿,引得游人頻頻拍照。
作為枸杞的發源地和核心產區,中寧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獨特的自然地理稟賦, 使得這里享有“天下枸杞出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之美譽。目前,中寧縣枸杞種植面積達18萬畝,年產干果2.6萬噸,枸杞產品種類達10大類100余種,農民人均來自枸杞產業的可支配收入達4000元,產業綜合產值120億元。
作為最顯著的地域符號,枸杞既是寧夏九大產業、四個千億經濟增長目標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也是寧夏面向海內外的“紅色名片”“金字招牌”。在寧夏,小小枸杞果,造福千萬家。
方興未艾的枸杞產業
枸杞含有豐富的多糖、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營養元素及黃酮、總酚等次生代謝物,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枸杞葉是傳統的草藥,在我國南方地區常作茶用和菜用,另外枸杞葉還可以飼用、作為重要的食品添加劑以及開發成天然香精。枸杞在食品、醫藥等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最早出現在《詩經》里的枸杞,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醫用、保健歷史。主要種植區位于黃河上游,堿性土質、半干旱半濕潤氣候適宜其生長,是《中國藥典》唯一明確可以入藥的基源植物。
近年來,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對枸杞的逐步了解,枸杞的營養保健功效在西方國家逐漸得到證實和認可。枸杞的國外市場需求逐漸從亞洲地區和華裔市場拓展到了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在市場需求和地方政府產業政策扶持的帶動下,近年來枸杞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擴大。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枸杞產量為44.12萬噸。
我國枸杞種植加工行業主要集中在寧夏、青海、甘肅等西北部地區。寧夏枸杞加工行業發展相對成熟,產業鏈更為完善,覆蓋枸杞深加工的各個領域,產品種類和形態較為豐富,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聚集效應。
寧夏是枸杞傳統主產區,栽培歷史悠久,市場知名度較高,枸杞產業已成為寧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寧夏枸杞已形成了以中寧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賀蘭山東麓為兩翼的枸杞種植產區,據統計,截至2020年寧夏枸杞出口總值為2.7億元。
中寧地處中國枸杞野生自然分布區域的中心地帶,擁有532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黃河與清水河的澆灌,造就了中寧枸杞的獨特品質。中寧枸杞鐵、鋅、鋰、硒、鍺等多種微量元素含量豐富,多糖含量高達5%左右。
“好枸杞是種出來的。”張偉中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培育枸杞的技術,他認為中寧枸杞好,不僅是品種好,還離不開“種植技藝”。
從育苗開始,中寧建成中杞、杞鑫苗木合作社、縣林場等3個自治區級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年繁育優質枸杞種苗5000余萬株。生長期間,在18萬畝的廣闊種植面積上,中寧實行產區精細管理,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節水滴灌、設施烘干等6項配套技術,為枸杞綠色種植保駕護航。
“以前做枸杞干果時,公司年銷售額只有幾千萬元。”華寶枸杞負責人王方舟說,將鮮果制成原漿飲料,即開即飲、方便快捷的新特性,讓產品在年輕群體中大受歡迎。“傳統的枸杞要加上創新元素才能碰撞出火花。抓住年輕人的實際需求后,去年公司銷售額就達到1.5億元”。
近年來,中寧深研產品開發,不僅生產出枸杞果酒、枸杞籽油、枸杞花蜜、枸杞芽茶等七大類50多個枸杞精深加工產品,更培育出科技型企業16家,擁有自主專利80多項,全縣枸杞加工轉化率達35%。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被廣泛運用到枸杞生產各個環節。目前,中寧已經實現枸杞產業信息化、標準化、精細化、動態化管理和運營,助力枸杞智慧化種植、智慧化生產。
專家表示,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枸杞加工企業開始注重枸杞的深精加工業務發展,在產品類型、科研創新、營銷渠道等方面進行差異化競爭。枸杞深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從產品品質到功能都能夠更好地迎合消費需求升級的趨勢,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不斷拓展枸杞深加工業務的深度和廣度,是枸杞加工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提升行業競爭力和利潤水平的必然選擇。
塑品牌 提質量 促發展
截至2021年底,寧夏枸杞種植面積43萬畝,基地標準化率80%,良種使用率達95%,鮮果產量達到30萬噸,鮮果加工轉化率達到28%,精深加工產品達10大類90余種,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50億元。
與青海、內蒙古、新疆、河北等其他枸杞產區相比,“突出道地產區優勢、聚焦‘中國枸杞之鄉’,寧夏正在群策群力打造‘寧夏枸杞’‘中寧枸杞’兩個區域公用品牌。”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自新介紹說,寧夏全區枸杞產業駛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1年,“寧夏枸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核準,結束了寧夏枸杞“只有名氣、沒有商標”的歷史。
雖然寧夏枸杞在外享有極高的聲譽,但近年來,隨著青海、甘肅、新疆等周邊產區枸杞產業的迅猛發展,打破了寧夏枸杞“一家獨大”的局面,給寧夏枸杞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近幾年,寧夏枸杞名頭叫得響,不乏有人“魚目混珠”,把外地枸杞換包裝冒充寧夏枸杞進入市場。由此可見,寧夏枸杞品牌建設及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并不是其他產區的模仿和冒充,而是源自寧夏枸杞自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商標注冊、質量安全管理、科學技術創新等。
相關專家表示,枸杞產業發展依然未擺脫“野蠻生長”的局面,面臨市場營銷和品牌保護兩個難題。枸杞品牌經營既要尊重傳統,也不能總走老路,要善于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增加產品加工的深度,注重經典營銷工具的實踐,提高產品和品牌的附加值。
地處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的百瑞源枸杞基地,是寧夏知名的枸杞生產基地。萬畝整齊有序的枸杞園在藍天白云下鋪開,漫山遍野的枸杞樹上掛滿嬌艷欲滴的紅枸杞。
作為土生土長的寧夏人,百瑞源集團董事長郝向峰對枸杞有著濃厚的感情。“2012年秋天,我跑遍了寧夏各個山溝,想找一塊能種出最好枸杞的土地,最后選定了紅寺堡。這里遠離城市和工業,是一片從未開墾的處女地”。
“為保存耕作層土壤,這里一改過去大幅度平田整地、高密度種植、粗放加工等傳統枸杞生產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來的地形地貌。”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紅寺堡基地負責人介紹,基地采用標準化種植模式,保持枸杞樹株距行距的標準統一,既有利于機械耕作又保證充足的土壤面積和良好的通風光照條件。
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生產模式,使這個生產基地迅速發展為寧夏名列前茅的標準化莊園枸杞生產基地,幫助當地很多人脫了貧、致了富。
“看到中寧的枸杞園非常震撼,現代化程度高、附加值高,寧夏發布的枸杞區域公用品牌廣告語是‘寧夏枸杞貴在道地’‘中寧枸杞道地珍品’,這正是我們中醫產業所需要的枸杞。”一位客商說。
為加強“寧夏枸杞”品牌保護,寧夏推行“證明商標+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企業商標+溯源碼”的“三標一碼”模式,統一印制發放450萬枚證明商標標簽供企業免費使用。2022年上半年,授權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使用證明商標標簽,使地理標志品牌與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標品牌形成合力,為資本進入枸杞產業提供強有力的品牌支撐,為區域公共品牌添姿增彩。
現如今,寧夏枸杞品牌建設有兩個方向,其一是將“寧夏枸杞”作為基礎品牌,使之成為寧夏更大范圍的一個地理性標志產品,凡是符合每一項相關標準的枸杞產品,都可以使用這一商標;其二是將“中寧枸杞”作為寧夏枸杞的核心品牌來打造,將其作為寧夏枸杞的上品,力求在功能性產品開發、品牌建設方面有新突破。
悠久傳承的基礎上,“寧夏枸杞”“中寧枸杞”在外已經樹立起良好的區域公共品牌形象,而打造品牌的最終目的是抵達終端市場,與消費者產生直接連接。寧夏通過著力打造“寧夏枸杞”“中寧枸杞”兩個區域公用品牌,叫響“中國枸杞之鄉”品牌,將“寧夏枸杞 貴在道地”的品牌價值轉化為商業價值,助力寧夏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大創新 拓寬市場
盡管寧夏枸杞品質優異聞名遐邇,但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研發水平,寧夏枸杞產業一度停留在銷售干果的初級加工階段,產品轉化率較低,只有枸杞飲料、枸杞芽茶等為數不多的初級產品。要解決“好原料賣不出好價格,好原料造不出好產品”的枸杞產業之痛,唯有加強科技支撐,提高產品附加值。
“精深加工是帶動枸杞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專家指出,針對科研創新技術研發動能不足的短板,寧夏出臺了一系列財政、金融等相關配套政策,制定了全國首個促進枸杞產業發展的地方法規,通過引進高科技企業、對接科研院所、構建科研開發平臺,開展枸杞功效機理及提取工藝研究,研發功能性食品、飲品、保健品等創新產品,寧夏枸杞走上了一條創新的轉型升級之路。
2020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牽頭組建的“中國枸杞研究院”在第四屆杞博會上正式揭牌,增強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支撐能力,聚焦產業重大關鍵技術瓶頸,開展枸杞產業基礎及應用研究,提升現代枸杞產業附加值,搶占全國枸杞產業制高點。
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按照“一院、兩機制”運行模式,搭建了科研單位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新平臺,組建了遺傳育種、功效物質、信息資源與轉化等8個中心,啟動實施了一批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攻關項目,開展枸杞明目抗腫瘤特醫食品等關鍵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引領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
寧夏眾多枸杞企業也瞄準本地枸杞的“藥性”優勢,跳出“以干果行銷全國,主要用于泡水、泡酒、熬粥”的傳統思維,在枸杞精深加工、功效物質開發、新藥等系列產品研發方面下功夫。枸杞啤酒、枸杞面膜、枸杞口服液……一系列新產品和枸杞糖肽、枸杞特膳、枸杞黃酮等功能性產品讓枸杞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過去1斤枸杞干果只能賣幾十元,現在1瓶50毫升的枸杞口服液可以賣到50元,1盒5片裝的枸杞面膜賣到100多元,而且訂單很多、不愁銷路。”中寧縣枸杞產業相關負責人指出,通過創新研發與工業化規模生產雙管齊下,寧夏枸杞加工品的形態和類別大大豐富,產業鏈得到延長,價值鏈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市場經濟效益。
枸杞糖肽由枸杞多糖純化而來,是近年來世界多領域科學家追逐的研究熱點。寧夏天仁枸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轉化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技術,投資1.5億元建成世界首條枸杞糖肽生產線。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在天仁公司建立“寧夏中寧枸杞(天仁)院士工作站”,開展枸杞功效物質的基礎研究。
同年,蘇國輝的團隊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林康廣教授合作,在廣州開展了一項隨機、雙盲臨床實驗,發現枸杞糖肽有效并且沒有副作用。通過抑郁量表評估療效,接受枸杞糖肽的一組在認知障礙等方面都得到明顯改善,因其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安全性,可作為不同中藥處方的補充。
“希望有關精神健康領域的研究能夠加快枸杞基礎研究的進程,在應用層面,推進如相關藥品、保健食品、特醫食品、化妝品、飲品的不斷問世,豐富精深加工產品產業鏈條,提升寧夏枸杞的全球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蘇國輝說。
作為我國枸杞核心產區,近年來,寧夏枸杞產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品牌化,國內外知名度大幅提升,寧夏枸杞的“土特產”屬性也在逐步改變,寧夏現代枸杞產業正大步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枸杞文化 越走路越寬
近年來,寧夏把枸杞產業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來抓,從政策、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發力,推動寧夏枸杞種植由分散型、粗放型、個體型向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轉變。中寧縣則以枸杞產業進一步深化發展契機,服務好文旅企業,打響“枸杞之鄉,康養中寧”旅游品牌知名度,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全縣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寧已連續舉辦五屆的枸杞產業博覽會,更是圍繞專業推介、貿易洽談、展覽展示、高峰論壇、科技成果發布、美食宴等活動,全面展示枸杞產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品類、新成果,將枸杞文化悄無聲息地帶入每一位參觀者的心中。
“這一排都是‘枸杞干花’,使用干枯的樹枝,樹葉還有其他材料制作的……”在第五屆枸杞產業博覽會上,來自中寧縣民間文藝家協會的虎曉燕制作的“枸杞干花”,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欣賞。
在2019年舉辦的第二屆枸杞產業博覽會上,虎曉燕第一次接觸到枸杞文化工藝品,在平常虎曉燕常常制作手工編織的鞋子、手提包、帽子等,卻從沒有將枸杞作為創作元素融入作品中。在這屆枸杞產業博覽會上,虎曉燕眼界大開,見到了很多帶有枸杞地理、人文、養生和杞園風光及杞農生活的手工藝作品。
“別人都可以做得這么好看,我為什么不可以。”虎曉燕從此埋下了一個心愿:要用自己手工技術藝術地展示寧夏枸杞文化。虎曉燕說,對于未來,我希望“枸杞干花”“枸杞樹”能夠做得更好,把寧夏枸杞地理、人文、養生和杞園風光及杞農生活更好地通過手工藝術表現出來,讓現代寧夏枸杞文化產品越來越豐富。
“枸杞工業游”是一個新生事物。除了工廠,中寧縣還建設出枸杞展示中心、枸杞主題公園、枸杞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枸杞旅游休閑項目。打造康養度假旅游目的地、構筑文旅融合發展體系,成為枸杞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通過文旅融合發展,2021年,為公司帶來營收300萬元。”中寧縣寧夏華寶枸杞產業有限公司游客接待大廳講解員王莉娟說。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枸杞產業寄托了寧夏人的夢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寧夏枸杞產業突破重圍邁開了高質量發展步伐,一顆顆紅彤彤的枸杞書寫著產業發展的時代篇章。
(《綠色中國》2022.6B)
國內首發 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大腦啟動
四川各地加大發展文旅產業 民俗文化點燃“夜經濟”
贛鄱好“豐”景|果香人“萄”醉 鄉村振興產業旺
周其森:發展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尚志:漿果吃干榨凈產業增量提質
“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
2022年上半年廣西柳州市三江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成績斐然
十強產業看菏澤丨 獨辟蹊徑踏上“新賽道”,奔跑的菏澤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