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 2022-08-15 00:31
中國文化報駐陜西記者 秦 毅 通訊員 趙明楠
一根根普通的麥稈變成了民間工藝品,甚至成為邦交國禮,這一切源于一位鄉村工匠的堅守。
2021年,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授予994人“全國優秀農民工”榮譽稱號,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蒲城麥稈畫代表性傳承人賀興文就是其中的一位。從一位民間匠人到全國優秀農民工,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到學校的院長,他孜孜以求探索藝術真諦,為推動民間藝術發展不遺余力。
賀興文出生于陜西省蒲城縣蘇坊鎮封村,這里歷史上以制作麥稈畫而聞名。麥稈畫又稱麥草畫,屬于民間剪貼藝術,作為當地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的饋贈佳禮而被廣泛應用,體現著當地人的審美追求,深受大眾喜愛。
“麥稈畫在我家已經傳了7代,我十幾歲就開始跟著家里人學習制作麥稈畫,高中一畢業就投身其中。”面對記者,賀興文自豪地講述他與麥稈畫結緣的故事。作為他注入半生心血并鐘愛至極的民間美術事業,麥稈畫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賀興文出身麥草工藝世家,從小接受熏陶,酷愛麥草藝術,喜歡在學習中不斷鉆研,并且小小年紀就立志將這門家鄉藝術發揚光大。為了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他奔波于國內各大藝術高校進修美術理論和實踐,豐富藝術審美,以期在藝術上有所突破。
喜歡鉆研創新的賀興文,并未止步于挖掘繼承傳統,而是不斷豐富麥稈畫的內容和形式,講求尊重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將麥稈畫燒制在瓷瓶上的“麥稈畫瓷瓶”工藝,造型立體生動、渾然天成,可謂創舉。因為熱愛,賀興文時時不忘改良創新,在表現地域傳統文化面貌外,又融入時代元素,貼合當代審美,使麥稈畫藝術走上藝術化和產業化的道路。
近年來,以賀興文為代表的蒲城麥稈畫手工藝人先后應邀為G20農業部長會議制作國禮,為中國殘奧委員會制作國禮及運動員隨手禮,蒲城麥稈畫作品數百次參加國際及國內文博會、藝博會等展示展銷和學術交流活動,獲得諸多國內外大獎,產品更是遠銷海內外。
“麥稈畫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也很細致,要經過熏、蒸、漂、染、打磨、刮、拼、剪、切、熨燙、繪、刻、粘貼、鑲嵌等30多道工序。”賀興文告訴記者,要做出精巧生動的麥稈畫,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在長期的實踐與思考中,賀興文從地域民俗文化中汲取藝術靈感,綜合運用國畫、剪紙、浮雕等藝術手法,從“磨漆畫”到“瓷瓶畫”,麥稈畫拓展了更多表現場域,從鏡框畫、牌匾、屏風到立體浮雕作品,麥稈畫樣式增多,內容涉及人物、山水、飛禽走獸、關中民俗,不一而足,形成獨具關中特色的麥稈畫工藝。
“作為傳承人,我有義務、有責任把這項傳統手工技藝發展好。”賀興文沒有止步不前,而立之年,他先后赴西安美術學院、日本東京行政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專業院校深造美術理論和實踐,提升繪畫技法和設計水平。他持續改進麥稈畫藝術,緊隨時代創作出更為精湛而迎合現代審美的作品,成為行業新的標桿,在實踐和探索中佳作頻出,也成為地域文化的一張耀眼名片。
這幾年,賀興文已從一個麥稈畫藝術廠廠長成為專業合作社的總設計師。他創辦的蒲城興文麥草工藝專業合作社,經過多年經營,人才濟濟、訂單不斷,社員中高中級技術職稱和技術骨干就有100多人,社員人均年收入達2.5萬元,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就業,也帶動了當地和周邊地區更多的人加入麥稈畫生產性保護發展中。
據悉,合作社每年不定期開展技能培訓,長期義務輔導麥稈畫制作,累計培訓近萬人次。農民社員經過培訓后,技能不夠成熟的在合作社的工藝品廠邊生產邊學習,成熟的在家生產制作產品交合作社。經過鍛煉學習,學員已經能夠獨立制作麥稈畫,并走上創業致富之路。
麥稈畫不僅豐富了群眾的藝術生活,也提高了他們的經濟收入。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每年收入都能增加萬余元。合作社在賀興文的帶領下,初步形成集加工、制作、演示展示、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多元化發展之路。蒲城麥草工藝畫目前已在15個自然村組建工作室,帶動了1000多戶農民參與麥稈畫原料供應和工藝品生產,已成為蒲城縣的一項支柱性產業,帶動千余人就業,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在文旅助力小康社會發展中,交付了一份可喜的答卷。
記者實地探訪:陜西西安爛尾樓里的業主們
公益數字化助力鄉村振興,騰訊公益“陜西專場”掀起全民公益熱潮
攻堅克難奪豐收——陜西夏糧大豐收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陜西漢中市城固縣以稻漁種養新模式助推鄉村產業興旺
暴雨藍色預警:5省市將現大到暴雨 四川陜西等部分地區有大暴雨
山洪災害橙色預警 山西河南四川貴州陜西局地發生山洪可能性大
陜西省防總啟動省級IV級抗旱應急響應
陜西銅川市關于印發《水產養殖汛期安全生產管理要點》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