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網 2022-12-06 20:05
拿出大紅封底的協議書,張承武笑著問記者:“村里是不是得了大實惠?”前幾日,村里與一家名為“金秋行”的健康管理公司聯姻,共同組建強村公司。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部分集體資產占股30%,除了每年41.8萬元的租金外,還能獲得強村公司一定比例的農產品銷售分成。由此,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張承武是浙江省紹興市平水鎮王化村的黨總支副書記。此村位于小舜江水庫水源保護地,論產業基礎,比區位條件,都難有優勢可言。過去,村里有大小幾十家企業,后因生態環境保護,只能整體搬遷,不少資源由此閑置。有了強村公司,沉睡的資源得以喚醒。張承武笑稱“撿到便宜”,這并非客套。自己也曾做過生意,深知經商之難。
或許在外人眼中,三成股份,41.8萬元保底租金,對于新成立的強村公司而言,經營壓力著實有些大,但在“金秋行”的老板宋如華看來,其中固然有鄉賢身份為家鄉做公益的成分存在,但更實際的意義在于,通過這種利益聯結機制,可牢牢與村集體坐在一個板凳上,有利于后續“銀齡經濟”的開發與運作,因此并不虧。
一身布衣,皮膚黝黑,滿頭銀發,若不是架著一副眼鏡,宋如華真與普通農民別無二致。他年屆花甲,游子在外數十載后,如今出現在家鄉村落,身份已是“金秋家園”主人翁。這緣于兩年前的一次回鄉,宋如華發現,生養自己的長塘頭自然村,風景秀美、底蘊深厚,卻是個典型的“空心村”,留守老人多,閑置農房多,無人耕種的土地多。
于是,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宋如華決意自籌資金,發起了“金秋家園鄉村居家養老項目”,創辦老年食堂,向老人開放。如今,在黨建統領下,這個由鄉賢助力康養的“王化場景”初見雛形。
記者采訪時,距離開飯時間尚有一小時,三菜一湯,紅燒肉,肉末茄子和炒冬瓜。86歲的獨居老人陸芝芳已等著吃飯,她可在此免費用餐。而其他老人一日三餐,70至80歲的每天只需交10元,60至70歲的則交20元。對這個福利,圍坐的老人們交口稱贊。
起初純屬公益,很快,宋如華敏銳地察覺到商機:何不將閑置農房利用起來,統一整修后作為養老房,吸引大城市的老人們來此康養?與村干部一合計,立馬一拍即合。村里拿出閑置的村小學、茶葉廠、停車場等,再幫忙組織農房、流轉土地,由公司統一改造運營。宋如華還有一環,建立農產品銷售渠道,讓山貨土貨走進城市餐桌。
76歲老太石桂娥有腿疾,如今有送餐上門,無需憂心吃飯問題。其自家兩間半房,兩間出租,不掏一分錢,由公司裝修,租期十年,前五年年租金2500元,后五年再調整。對老人而言,不光有了收入,住宿條件還得到改善,關鍵有了生氣,在外的兒女也更放心。
對于這種養老模式,退休老校長甘如正贊賞有加。去年,他與老伴秋愛珍慕名而來,今年入暑后,兩人又相約入住,還帶來了好幾對老伙計?!耙郧白」r,被‘高高掛起’,年齡大不愿下樓?,F在可好,這里如同袖珍賓館,茶余飯后還能走村串戶。”甘如正說,每天在食堂的歡聲笑語,就如同回到兒時鄉村。
據介紹,根據房型,月租價格不一,大抵兩三千元,可長可短。此外,還有配套設施,原先廢舊的豬舍牛欄,被改造成水吧、咖啡屋等,村小學化身研學基地,老茶廠蝶變為家宴中心。尤其是農產品銷售,今年春天,僅毛筍與雷筍,就收購了30多萬斤,預測年銷售額有望突破400萬元,農戶只管種、不愁賣。
在平水鎮黨委書記姚建煒看來,平水大部分區域屬水源保護地,生態紅線要守牢,經濟社會要發展,共同富裕的硬骨頭在山區鄉村,打開“兩山”轉化大門的“金鑰匙”在產業,而“銀齡經濟”就是山區鄉鎮的“出山路”。
過去,王化村與周邊幾村同屬王化鄉,后被并入平水鎮,但這一帶仍被稱作王化片區。如今,同根同生的五個村再度走到一起,組成康養黨建聯盟,并整合進“金秋行”公司和基層站所等多方力量,通過組織聯建、人才聯育、文化聯融、服務聯通,來盤活閑置的農房、土地和勞力,建成養老、照料、營銷三大中心。
短短時間,長塘頭自然村320間閑置農房被盤活。綜合測算,人均可增收8000元。宋如華有個“金秋夢”,而平水有個“共富夢”,如今兩夢歸一,正花開王化片。形成聯盟后,心往一處使,接下來,王化村將啟動全省第二批未來鄉村創建,王化片區也將持續做大做強“資源盤活、產業融合、村企聯動、農創文旅、數字平臺”五條產業路徑。有了產業導向,建設也有了方向,就圍繞康養做配套。
柯橋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評價認為,這種以黨建聯盟為統領,協同政府、社會、市場、家庭各方資源力量,來推進“浙里康養”集成落地的“王化場景”,具有很強的推廣借鑒價值,真正做到本村老人“有人管、吃得好”,外地老人“愿意來、留得住”。
浙江杭州市臨安區 聚合資源打造“水果筍”產業
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
第二屆印跡鄉村創意設計大賽浙江省賽啟動儀式在杭舉行
浙江仙居:加工米面助農增收
浙江開化:先行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山區共同富裕新路徑
按下三農人物重啟鍵,相約花開1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