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 12:03
關于恐龍,
人們有著太多未解之謎。
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中,
究竟有沒有“幸存者”呢?
它們又是以哪種姿態存活至今呢?
近日,小編在翻閱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有趣的論文,論文圍繞著一枚在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的晚白堊世地層中發現的,有6600萬年~7200萬年歷史的恐龍胚胎化石(英良貝貝)展開。正是這一枚小小的恐龍胚胎化石,給恐龍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
迄今最完整的恐龍胚胎化石--英良貝貝、
保存完好
恐龍胚胎是最稀有的化石之一。在數千萬年的歲月里,由于化石化作用,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骨頭錯位,保存并不完整。
圖源:瀟湘晨報
而英良貝貝卻不一樣,它的保存狀態相當完整,清晰展現了這個恐龍寶寶存活時的狀態。
獨一無二
英良貝貝在蛋殼中的姿勢在已知的恐龍胚胎化石中是獨一無二的。其頭部位于身體下方,腳在兩側,身體背部沿著蛋的鈍端蜷縮著。
是鳥類嗎?
圖源:瀟湘晨報
英良貝貝的復原圖看起來就像一只蜷縮在蛋里的小鳥,它究竟是什么恐龍呢?跟現代的鳥類有關系嗎?
“英良貝貝”是只竊蛋龍
經過研究,“英良貝貝”被科學家確定為竊蛋龍類恐龍。竊蛋龍類恐龍是一種身披羽毛的(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它們與現代鳥類關系密切。
圖源:知乎日報
鳥類起源之謎
英國博物館學家赫胥黎曾發表過一篇研究,名為《鳥類與爬行類之間的最中間物種》。這篇研究中,他首次提出始祖鳥這一觀點,并且提出:鳥類是恐龍后代的假說。赫胥黎還將小型獸腳類恐龍與始祖鳥的骨骼進行對比,除了羽毛、前肢比例不同以外,幾乎再無差異。

遺憾的是,他的觀點一提出便遭到了質疑,直到一百多年之后,越來越多的類鳥恐龍化石被發現,(其中有相當比例是早于始祖鳥的),專家們才重新展開研究。
1964年,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對恐龍爪進行研究,發現與始祖鳥的爪子有著驚人的相似。由此學術界開始廣泛接受“鳥類起源于獸腳類恐龍”的說法。
現代鳥類起源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員發現大約是在1.5億年前,晚侏羅紀時期小型獸腳類恐龍就逐漸演化出羽毛,體型也不斷變小。一部分選擇棲息在樹上的獸腳類恐龍演化出4個羽翼。還有一部分演化出靠一對羽翼飛行的能力,它們被歸類為:鳥綱。這類鳥的特點與現代鳥已經極為相似。
后來鳥綱中演化出反鳥亞綱,它們在地球上開枝散葉,直到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發生,它們跟著恐龍一起“消失”。但是這期間,鳥綱中還有一部分演化為今鳥亞綱,它們可能因為會潛水,或者在水中和沼澤尋找庇護場所,所以躲過了此次大滅絕。殘留下來的今鳥亞綱繼續發展壯大,逐漸演化成今天的鳥類。
雞的起源
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變化,幸存下來的今鳥亞綱亦隨之而改變著。今鳥亞綱的一個分支逐漸演化成了雞形目,也就是原雞。
根據最新研究,目前我國云南(滇南亞種)的紅原雞就是現今所有雞的祖先。

紅原雞屬于熱帶森林鳥類,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熱帶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竹、樹葉、各種野花瓣為食,也吃白蟻、白蟻卵、蠕蟲、幼蛾等。取食于地面但飛行能力強,夜棲樹上。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古人將原雞馴化成家雞,并且作為優質的食物來源。從人類角度來看,是人類馴化了雞,但從雞的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它們以生命為代價,讓人類“投喂”它們,以達到壯大家族數量的目的。
目前,世界范圍內雞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90億只,單就種群數量而言,家雞可以說是搭上了人類文明的順風車。
很難想象,
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物種,
竟然能溯源到無比神秘的恐龍身上。
今晚的“恐龍肉”,
快快安排上!
大家常吃的家雞,竟然是恐龍的后代?
世界首個種間遠緣雜交后代粳稻新品種“云稻一號”在滇選育成功
寶山四方村構建“村民話家常”鄉村治理模式
自貢榮縣青龍山又發現14處恐龍化石
為子孫后代留下美麗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推動國土綠化紀實
山東諸城新發現水波紋遺跡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
駐村幫扶工作不是“耍嘴皮子”:要多到田間地頭拉家常“接地氣”
習近平兩會家常話 | “我們來共同關心這些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