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08-29 11:21
湖北是傳統農業大省,農業科技創新在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對科技自立自強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等殷殷囑托。
作為湖北農業科技工作的主體力量,總院地處武漢南湖城市副中心的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歷經建院70余年來的建設和發展,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第一方陣。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從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到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湖北農科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遺余力地促進農科教推、產學研用相結合,在推進湖北農業強省建設、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奮斗實踐中肩負著重要使命擔當。
7月1日,湖北省農科院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湖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劉曉洪表示,我們一定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似海深情、如山厚愛,要高舉旗幟,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核心要義。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圍繞湖北省委省政府實施的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大力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建設,為推動建設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和全國現代農業基地貢獻農業科技力量,助力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展現湖北農科人的作為。
十年來,湖北省農科院緊緊圍繞科技自立自強這一核心,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兩個體系建設,增強“錢變紙”和“紙變錢”兩個能力,深入推進農業科研方向、科研組織模式和科技服務對象三個調整,切實抓好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農業科技平臺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四大任務,著力實施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五五”工程。通過聚力聚焦“一核心、二體系、三調整、四任務、五工程”發展思路,整合相關科技創新資源,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加快培養學科團隊帶頭人,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成果轉移轉化能力,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作出新貢獻。
面向農業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湖北省農科院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二十世紀初,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南湖農業試驗場。新中國成立后,歷經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研究所,1978年元月更為現名,是湖北省政府直屬、全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設有10個研究所(中心),擁有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等126個創新平臺。全院現有版圖面積2萬畝,分布在武漢市洪山區、江夏區,鄂州市、恩施州。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擁有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長28人,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十年來,湖北省農科院科技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各項重點工作均邁上新臺階、取得了新佳績。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719項,落實項目經費22.32億元,同比增長343%,科研項目經費逐年遞增,是農業科技投入快速增長的十年。
湖北省農科院首次主持原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糧豐工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合作專項多項,項目經費合計超過1.1億元;主持或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124項,總經費達1.65億元;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101項,其中,面上項目19項,青年科學基金83項,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質的飛躍。先后承擔了“非洲農作物種質資源搶救性引進與合作研究”“家禽主要細菌病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節糧型高瘦肉畜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耐熱抗病優質辣椒核心種質創制合作研究與應用”“湖北單雙季稻混作區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收技術集成與示范”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63項,其中,國家科技獎勵12項,省部級一等獎35項,首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國專利金獎、湖北省專利金獎。其中,“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長江中游優質中秈稻新品種培育與應用”“新型天然蒽醌化合物農用殺菌劑創制及其應用”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湖北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開展農業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審(認)定動植物新品種191個,獲專利授權793項,頒布實施技術地方標準263項。育成優質稻新品種“鄂中6號”,解決了湖北高檔優質稻品種退化以及優質和香味不能兼顧的問題。選育出“硒都黑豬”,是湖北省首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生豬品種,實現了湖北省生豬國審品種“從0到1”的重大突破。“農湖2號”蛋鴨配套系,是湖北省第2個通過國家審定的蛋鴨品種。選育出湖北省首個高花青素鮮食甜玉米品種“嘿甜88”、抗根腫病高山蘿卜新品種“楚玉2號”、熟鹵專用型辣椒新品種“鄂干椒101”。
新增部省級重點實驗室9個(農業農村部6個、湖北省3個),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6個,農業農村部農業綜合科研試驗基地2個。湖北省技術創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個,省校企共建研發中心(企校聯合創新中心)48個。深度推動和參與湖北洪山實驗室建設,獲得國家和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引智創新示范、農業科技示范展示、鄉村振興科技示范等基地14個(國家級3個,省級11個),為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和現代農業基地提供了平臺支撐。
服務經濟社會主戰場,務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湖北省農科院始終把堅持服務三農作為根本價值導向,結合湖北的地方特色、產業布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共建,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力度,強化科技與經濟、成果與產業、人才與企業的融合,為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業強省注入“科技芯”,全力打造為農服務的農科品牌。
湖北潛江蝦稻、京山橋米、遠安瓦倉米、枝江砂梨、紅安甘薯、秭歸臍橙、羅田黑山羊、嘉魚瓜菜、麻城辣椒、恩施茶葉……這些地方特色產業區域品牌的飛速發展,離不開湖北省農科院的科技支撐。
圍繞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湖北省農科院統籌全省農業科技資源,找準定位、迅速行動、主動對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落實“五個一”工作機制(即1條產業鏈、1名院領導領銜、1個研究所對接、1個處室協調、1個團隊支撐),組織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聯盟,組建跨單位、跨學科創新團隊,開展“一體化”協同攻關,為產業鏈各重點環節提供技術指導和科技支撐,有18人次入選湖北省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專家團隊。為解決小龍蝦剝殼難、用工量大的問題,加快推進小龍蝦剝殼機械研發并取得較好進展。圍繞茶區域品牌建設,著力推進茶品種、種植、加工各環節品質標準體系建設。此外,有力助推中藥材、蔬菜、柑橘等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為加快成果轉化和技術支撐,助力地方經濟和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先后與湖北43個市州縣開展科技合作,共建9個省農科院市州分院和29個專家大院。扎實做好枝江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全省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68個,以成果轉讓、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和培訓等合作方式,與156家農業產業化企業深度融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十三五”以來,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1000余項,成果轉讓、技術服務簽約金額超過3億元。
完善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修訂《湖北省農科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建設兩個國家成果轉化“武漢分中心”和院技術轉移中心。主辦首屆湖北農博會農業(種業)創新成果轉化大會,積極推介我院科技成果,社會反響良好。“梨樹‘雙臂順行式’新型棚架樹形及其整形修剪技術”榮獲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全國僅有9項技術入選)。“死亡谷芽孢桿菌”系列成果以5000萬元成功轉讓,創下我國生物農藥領域歷史記錄。優質生豬新品種“硒都黑豬”以1000萬元成交價轉讓。“農湖2號”蛋鴨新品種以500萬元成交。“鄂中6號”“鄂干椒101”“黑頭羊”等90項科技成果本省就地轉讓,轉讓金額達2900萬元。
堅持人才強院戰略,不斷優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人才是科研單位第一資源。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實踐,湖北省農科院黨委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升人才支持保障力度,提升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力素質,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加速推進“人才興鄂”落地落實,取得了較好成效。
十年來,湖北省農科院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技創新規律,系統謀劃人才培養,出臺《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人才隊伍建設“十四五”規劃》,每年投入2000萬元專項資金,先后實施院首席科學家、領軍人才、拔尖人才3項人才稱號,院士后備人才培養、領軍人才培養、青年拔尖人才培養、特聘研究員(副研究員)培養、出國訪學、在職學歷提升、新進博士培養、博士后引才、聯合培養研究生等9項人才培養計劃,構建了高質量的“1+3+9”人才發展體系。
隊伍強則事業興。近十年來,湖北省農科院不斷加大人才外引內培力度,落實“一人一策”引才政策,扎實推進“博士倍增計劃”,推動人才掛職鍛煉和下沉服務,建設“一懂兩愛”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育、評價、激勵等體制機制,讓科技人員“捧鮮花”“走紅毯”“名利雙收”,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游艾青、焦春海、喻大昭、邵華斌、楊自文、邱正明、孫中海、姚明華、梅書棋、畢延震、劉曉艷……一批批業內翹楚為湖北農業科技創新樹標桿、把方向、帶隊伍、出成果。
“十三五”以來,湖北省農科院遴選7名首席科學家、7名領軍人才、17名拔尖人才、5名院士后備人才培養對象、35名領軍人才培養對象、81名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對象,選派出國訪學人員29人。榮譽源于實干,依托青年拔尖人才定制培養,2022年,湖北農科院水稻專家周雷研究員榮獲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十年來,湖北省農科院黨委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扎實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充分釋放創新活力,在體制機制和模式創新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率先在全國成立首家投入實質性運行的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立區域性湘鄂贛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其中湖北省創新聯盟被評為標桿聯盟。牽頭組建的國字頭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桑樹產業國家創新聯盟”獲得國家林草局批準。
“十三五”期間,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在全省實施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即組織全省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100項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研發,與全省100家以上農業企業深度合作,進駐1000個村進行科技培訓和科技服務,深入1萬戶農家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培養1000名農業科技精英。連續四年寫入湖北省委一號文件和省政府工作報告,并圓滿收官,成為湖北全省農業科技工作者服務三農的總抓手。
“十四五”期間,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組織實施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的升級版——農業科技“五五”工程,即突破50項農業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集成示范500項農業先進實用科技成果,推廣50項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建設50個農業科技引領示范村(鎮),發展壯大5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這是新形勢下做好湖北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具體實踐。
通過優化整合研發團隊,構建“首席專家+科研骨干+科研助理”階梯形的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優化創新中心資金管理,賦予首席科學家在選題立項、人才配置、經費使用、績效分配等方面自主權;健全“企業+科研團隊”、科技人員技術入股、科技成果賦權等市場化成果轉化機制,落實成果轉化貢獻獎勵,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黨的十九大代表、湖北省農科院院長游艾青表示,要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搶抓國家布局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繼續強化責任擔當,堅持需求導向,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攻關,用科技助力種業創新,把種子攥在自己手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推進科技與產業雙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江永創新舉措推進種業振興
保護環境 造福于民 垃圾治理 方便于民 湖北蘄春縣著力推進垃...
攥緊中國種子 打造種業創新高地
智利櫻桃:本季產量有望再創新高,預計將達46.5萬噸
總分第一!畫景食品入圍首屆湛江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大賽決賽
2022世界農業科技創新論壇9月24日在京舉辦
抗旱耐高溫 四川新稻種創新佳績
王晨在湖北進行鄉村振興促進法執法檢查時強調 依法推進和保障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