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10-23 10:04
記者 林單丹 ?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現在,在河北省定興縣楊村鎮楊家莊村的桃樹“下”,有了新的驚喜。食用菌與桃樹形成的立體種養方式,讓桃樹下農民的致富路更寬了。
“沒有想到這些修剪下來的桃樹枝還能派上用場,而且經濟價值還不低。”楊家莊村村民佘紅林正在嘗試一種新的農業項目。他所在的定興縣楊村鎮享有“河北省鮮桃之鄉”美譽,品種涵蓋“京玉”“九寶”“綠化九”“京紅”等,年產桃1800萬公斤,主要銷往北京、沈陽等地。這次他嘗試的項目是依靠桃樹枝做基質培育靈芝、香菇等食用菌。
原來楊村鎮有桃樹7000畝,這些樹木除了村民增收,每年還產生一項季節性的難題。“以前修剪下來的桃樹枝完全沒有地方去,只能燒掉,既不環保也有引發火災的隱患。”楊村鎮黨委書記任才把村鎮桃產業發展難點,告訴了同鄉人天津創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佘芝。佘芝離鄉創業多年,能為家鄉農業產業作出貢獻,是多年夙愿。“在天津南開區科技局工作人員的引薦下,我們找到了天津農科院專家,從而有了種植菌菇的設想,既解決了鎮里桃木枝利用的難題,又開創了新事業。”佘芝還表示已與鎮里約定好,將批量收購進行桃制品深加工,對兩個產業一起支持。
30歲的佘紅林在村里算是好學的“新農人”。今年5月,他就與10多名村民一起加入佘芝投資的“憶享桃集食用菌種植基地”。短短幾個月時間過去,一期20畝6個現代化食用菌種植大棚在楊家莊村建起。“之前我們都不會種植食用菌,天津過來的農科院專家全程指導種植,既能學到新技術,又可以增加收入,每月在家門口就能掙到幾千元,大家都很高興。”佘紅林介紹,這些利用桃樹修剪后廢棄的樹枝資源研發的菌棒,已經成為村民心中的寶貝。
這項“農業廢棄物利用”的創業,蘊含著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的先進技術。此前,這里修剪后的桃樹枝因為沒有很好的項目利用而廢棄,長期沒有利用價值。桃樹林下有發展經濟作物的空間,卻沒能誕生生產食用菌這種高附加值的農業項目。“我們團隊通過自己的研發技術,科學配比菌棒培養料,提高了桃樹枝栽培食用菌的適宜性,甄選適應桃樹木屑產生的木腐菌的靈芝和香菇,并指導種植。”天津市食用菌技術工程中心主任、天津市農科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室主任陳曉明博士帶領團隊,從建設大棚開始介入了技術支持。“這里的大棚完全是現代化的,有自動噴淋設備,有溫濕度調節設備,通過我們自有技術成果培養的菌棒污染率低、菌菇質量高,還可進行菌糠有機肥生產。”陳曉明帶領團隊成員多次來到村里指導,還將保鮮加工所編著的食用菌栽培、加工系列叢書捐贈給村民。經過半年多努力,楊家莊村的6個現代化食用菌種植大棚迎來了豐收。
崇信葡萄“串”起農民致富路
平谷大華山鎮:“點桃成金”壘出致富路
永吉縣發展綠色經濟,拓寬農民致富路
返鄉創業,徐州這名90后靠養鹿闖出致富路
常州開展桃樹全程機械化生產標準化觀摩培訓
漢陰縣雙乳鎮:“荷蝦共養”,走上農旅融合致富路
撥響致富路上好“蒜”盤
公益直播,愛心助農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