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2022-09-20 11:05
“損失率高于3.5%就要扣分,割茬高度不能超過40厘米,不然也要扣分……我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減損!清楚沒有?”
“清楚了!”
8月25日上午,梁平區星橋鎮兩路村,一片金黃色的麥田里,3臺同型號的收割機對應擺放在3個劃分好的田塊前方,正靜待全市首屆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的開始。
稻田邊,聽完評判專家組組長蘭顯發講完規則后,12名選手中首輪參賽的3名機手迅速躍上農機,經過一番調試、適應后依次下田,現場頓時轟鳴聲四起。
隨著收割機前方撥禾輪快速運轉,后方出雜口秸稈碎屑飛舞,金黃的麥粒紛紛“盡入囊中”,只留下一行行稻茬。不一會兒,農機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拉大。
見狀,在田間仔細注視的蘭顯發微微一笑道:“不是開得快就好,今天的目的是減損,評分標準中損失率占60%,效率才占20%,在操作技術到位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能得高分。”
怎樣叫技術到位?“你看,這個明顯就差點,路都沒走直,機器來回作業就容易壓到谷子。”市農業農村委農機化處專家胡臘全指著3號地塊操作后的痕跡解釋,影響機收損失的因素有很多,如機器型號、水稻成熟度、機手操作水平等,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機手的操作水平。
“別看來參賽的都是些‘老’機手,但他們平時為了搶進度,往往不注意細節,你看這里,拐彎的時候明顯沒有減速和調整角度,這里還有沒割到的,這不就漏了嗎?這種肯定也是要扣分的。”在2號田塊,蘭顯發指著收割機掉頭處的區域說。
說話間,第一組選手已操作完畢,專家組成員紛紛到各自負責區域數谷子,先是用卷尺測定收割面積,再用繩子圈出一小塊測定區,抓起稻茬間的秸稈碎屑一顆顆尋找“漏網之魚”,以此得出損失率。
經過4輪比賽,最終來自江津的機手蔣新彬因將損失率控制在2.4%獲得第一名。“留茬高度扣了點分,但我損失率低又加了分,最后得了107分!”蔣新彬很自豪。近幾年在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的組織下,他多次參加機收減損的理論及實踐培訓,“學了就是有用,損失率低老百姓也滿意,都愿意找我幫忙搞機收。”
市農業農村委農機化處處長邱寧表示,目前重慶水稻收獲正全面展開,機收占比接近八成。“‘減損就是增產’,機收每畝損失減少1%,全市就能增收稻谷8000萬斤左右,可供20萬人吃一年。”他說,舉辦此次活動就是希望以賽促訓、以賽提技,加快普及機收減損技術,今后還將繼續開展這項競技活動,努力保障糧食顆粒歸倉。
眉山青神:水稻豐產收割忙 顆粒歸倉奏“樂章”
云南威信:稻谷機收好 省工又增產
水稻遭遇高溫熱害咋補救
福建舉辦再生稻機收作業現場演示培訓班
鹽堿灘“種”出吉林水稻第一縣
水稻高溫熱害的農事建議
瑞金富硒水稻迎來大豐收
又見一年好“豐”景,鳳來鎮3000余畝水稻開始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