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新聞網 2022-09-14 08:07
金融科技發展浪潮勢不可擋。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金融服務專題展一如既往地聚集金融和科技融合發展,傾力打造數字金融盛會,全方位呈現金融創新的未來動能,引導金融科技新風向。多家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從不同維度展示了創新金融技術與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
金融服務展館外,一場場重磅論壇也給予金融科技高度關注。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智慧金融等為核心的金融科技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金融業的傳統模式和發展。隨著科技創新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金融科技成為一種全球性趨勢和潮流,傳統金融必將迎來大變局。
銀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及銀保監會相繼出臺《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和《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全面提出金融機構數字化的原則、框架與目標,這些政策規劃和監管意見的密集發布,也為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工銀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楊雷在2022服貿會中國金融科技論壇上表示,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金融行業在數字技術應用中的轉型應走在前列,因為自身的產品創新、自身渠道拓展擴展和風險管控的要求,都必須優先使用新的數字技術,創新服務能力滿足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
當前,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的競爭已日益白熱化。“在數字化時代,銀行作為傳統金融服務行業,要融入數字經濟浪潮,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目標和實施路徑。”中國銀行首席信息官孟茜認為,銀行在融入數字經濟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好三重的作用,一是要發揮銀行自身科技實力和服務場景豐富多元的優勢,加快全領域、全條線的數字化轉型,進而連接和融入產業生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加快實現產業數字化。二是要發揮國家科技自主的“試驗田”作用。與數字產業企業進行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試點創新應用,促進相關技術的成熟和大規模的使用。三是要發揮金融的資金融通作用,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科創企業提供金融力量,支持數字產業化。
圍繞數字化轉型,孟茜稱,對任何一家銀行而言,數字化轉型都絕不僅僅是科技部門的事情,而是一場涉及全行上下經營管理理念和業務拓展模式的深層次變革。原來的單一條線或者單一部門無論是從職能職責還是專業能力、人才儲備來說,都很難獨立推進全行的數字化轉型。
談及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難點,楊雷提出,一方面,監管政策持續迭代升級,金融同業自身的業務、產品、管理流程都必須持續升級以確保滿足監管要求;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是對銀行全業務、全體系、全流程的整體升級迭代,這個過程中整個技術架構體系應該如何跟上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發展需要,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判斷和規劃。
數字技術呈現“百花齊放”應用格局
當前,科技創新代際周期大幅縮短,各類數字技術呈現“百花齊放”的應用格局。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對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測試的創新項目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共有167個創新項目納入測試范圍,90%以上的項目應用2種及以上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涉及小微金融、農村金融、綠色金融、保險服務、支付轉賬等眾多領域。
金融機構如何完成數字轉型,由哪些關鍵要素驅動去拓展?博彥科技金融事業群副總裁龍明超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行業在信息技術設施及工具方面需要加強,主要體現在應探索一些云部署、云架構的方案,要提高快速敏捷的移動開發能力,要引入智能化的一些應用。此外,還需要改善與提高組織管理與協作,包括內部的溝通、建立協同化的組織體系、打造高效辦公協同環境。“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為客戶提供從移動開發平臺、運營管理、移動營銷、移動安全、業務中臺、移動分析、移動展業、普惠金融到自動化測試工具到的一站式移動智能解決方案和服務,賦能金融機構實現數字化升級。”龍明超表示。
在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背景下,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加大在“三農”領域的服務投入,并且存在很多的需求。神州信息農業BG副總經理劉燁表示,神州信息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去實現賦能:一是通過“銀農直連”的創新模式,幫助銀行實現生態和場景的融合,將服務能力深入“三農”領域。二是通過數據中臺建設,實現涉農數據的資產化,幫助銀行實現業務創新。三是結合特定場景需求,設計相關產品幫助銀行接入到農村市場。
《規劃》中明確了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產業金融和科技金融四個重要方向。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金融系統部總經理陳林表示,圍繞這四個方向,華為依托分布式改造的新核心、數據智能升級的新智能以及場景交互升級的新鏈接作為三新的科技主線,支撐傳統業務演進以及新業務創新,實現對公和對私業務從穩態向敏態的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多變的技術發展形勢下,如何避免“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迷惑,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是擺在廣大從業機構特別是中小機構面前的現實挑戰。對此,李東榮談到,廣大從業機構應準確把握金融規律和技術發展規律,以客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綜合實際業務場景、交易規模等深入研判新技術的適用性、安全性和供應鏈穩定性,科學選擇應用相對成熟可控、穩定高效的技術,不搞“盲目追新求變”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同時,建立完善金融科技應用試錯、容錯、查錯、糾錯機制,完善風險撥備資金、保險計劃、運行監控、應急處置等安全保障措施,有效防范新技術自身風險與應用風險。
江西:以“金融活水”支撐鄉村振興
迎來農業科技又一個春天 ——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引起強烈...
緬甸白糖出口迎來好消息
重慶梁平:一個傳統農業大區的“新賽道”
鄉村振興在行動|一個傳統農業大區的“新賽道”
合力守住金融消費者“錢袋子”
科技支撐助力糧倉豐盈——河南農業科技發展十年成就綜述
數字金融賦能集體經濟 市場化運行助推強村富民——天津市首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