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 2022-12-03 23:21
原標題:保護傳承文脈 煥發時代光彩
——廣西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壯鄉特色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形成一些可推廣的活化利用經驗,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城鄉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統的廣西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打造一批凸顯桂風壯韻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保護傳承工作全面融入廣西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
應保盡保,彰顯城市文化魅力
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和地域文化的獨特展示,是一個城市的人文魅力所在。截至目前,廣西共有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7個廣西歷史文化名鎮、51個廣西歷史文化名村,其中,有9個名鎮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有29個名村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在已公布的36個自治區級歷史文化街區中,有一個街區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不可移動文物10599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1處,歷史建筑678處。
“雖然歷史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挖掘和豐富,但是仍存在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底子比較薄弱,地方和公眾對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法規政策體系不健全,保護體制機制不完善,保護人才和資金缺乏等問題?!睆V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謝日萬表示,《實施意見》的出臺將進一步促進在城鄉建設中系統性地對廣西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利用和傳承。
《實施意見》提出,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城鄉建設中全面保護好廣西古代、近現代歷史文化遺產和當代重要建設成果,積極構建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歷史地段、歷史建筑、不可移動文物,以及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老字號等為主要保護對象,彰顯廣西特色的新時代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此外,廣西強化監督考核,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納入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把保護成效和領導干部的考核、任免、獎懲掛鉤。
修舊如舊,讓歷史建筑“開口說話”
作為桂林遺留下的明清時代的唯一一片歷史街巷,桂林東西巷保留有眾多的名人故居和老字號,還有典型的桂北民居,這正是鐘靈毓秀的桂林文脈所在。
東西巷如今已經成為桂林城市新地標,而幾年前的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說起曾經的東西巷,家住東西巷附近的桂林市民王先生不禁搖頭嘆氣:“以前,很多老建筑年久失修,巷子里電線亂拉、污水橫流、私搭亂建,沒有現在這么漂亮?!?013年,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尋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價值”發展戰略,總投資近8億元,啟動逍遙樓、東西巷的改造項目,在修復東西巷明、清古風貌建筑群的同時,打造了傳統與時尚相結合的歷史文化休閑街區。
桂林東西巷改造是廣西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廣西不斷加大人力、財力、物力投入,積極創新理念、探索實踐,推動形成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共識。截至2022年7月,廣西已全部完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標志牌設立工作,已完成365處歷史建筑的測繪建檔工作。與桂林東西巷一樣,南寧市“三街兩巷”、梧州市騎樓老街等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街區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利用。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就是傳承城市的文脈?!敝x日萬表示,《實施意見》明確,建立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長效機制,持續開展全域全要素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和認定,注重對代表性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加快公布保護對象,形成自治區、市、縣三級各類保護對象的“一圖一表”;及時做好已公布保護對象標志牌設立、測繪建檔等工作,推行歷史文化保護對象“身份證”和告知書制度。
《實施意見》還提出,將挖掘凝練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元素融入城市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雕塑設計、文創設計等工作中,加強城市整體空間和重點地段建設管控,保護傳承好傳統文化基因,彰顯八桂城市風貌特色,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
融入生活,助力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7月23日,來自廣東的游客王明與朋友在賀州黃姚古鎮的接龍門前打卡:“我們以前來過一次,但對這個門樓沒有什么印象,這次來感覺大變樣了。”
近日,黃姚古鎮成功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在創5A級旅游景區過程中,當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將“沉睡的、古墻后面的”歷史文化嵌入到景區空間,增加了魚龍歡歌、高士其先生、廣西日報社舊址、瑤族風情、黃姚第一樓等17處雕塑展陳,以及覃家染布坊、飛虎隊、將軍歸來、魚龍燈飾等30多幅墻繪,生動展示了黃姚古鎮獨特的文化魅力。
從“保下來”到“活起來”,近年來,廣西通過加強規劃引導、改善人居環境、挖掘歷史文化、創新活化利用等方式,保護發展傳統村落,努力實現農村設施便利化和農民生活現代化同頻共振,走出了一條以傳統村落保護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好路子。
對此,《實施意見》明確,實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文物展示和利用工程、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工程、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工程五大工程,探索和創新多元活化利用路徑,永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記者 賓陽 通訊員 莫曲)
《耕地保護法(草案)》來了,與你有關!
保護利用好自然保護地 講好重慶“生態故事”
山東38條財政政策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美德山東|慶云:提升“五有”標準 志愿服務更方便
習語阡陌第41期:“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
走進“山東手造”:文化傳承的另一種抵達
樹新時代文明鄉風 為鄉村振興“鑄魂” ——第三屆“縣鄉長說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