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23:5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是農業農村部屬新聞宣傳單位,“國字號”現代傳媒機構、大型綜合性影視創作生產基地。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推進“三農”影視創作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研究解決的現實課題。

“三農”題材影視作品承載廣袤農村的時代變遷,需要緊跟時代、講好故事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農村題材影片,是隨著中國農村的時代變遷不斷演變、發展、成熟的。有著新中國建國初期的輝煌燦爛,1949年到1966年生產的728部故事片中,農村題材就有178部。有著改革開放的佳作頻出,如《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人生》、《鄉情》、《老井》等,都已成為經典,定格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有著進入新世紀的勇毅前行,農村題材影片雖然式微,但也時有佳作,如《暖春》、《美麗的大腳》、《天狗》等,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農村題材影視創作再度活躍,《十八洞村》、《真愛》、《百鳥朝鳳》、《丟羊》、《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秀美人生》、《隱入塵煙》等高質量作品應運而生。
一定意義上講,“三農”題材影視作品既是中國農村農業的發展史,也是中國農民的奮斗史和心靈史。一部部作品聯結起來,就為人類留下了鄉土中國的歷史畫卷。偉大時代需要偉大作品,偉大作品謳歌偉大時代。中華大地正在進行鄉村振興這一偉大實踐,既提供了難得機遇,也提出了嚴峻考驗。作為“三農”影視創作的“國家隊”,我們切身感受到新時代賦予的職能使命,必須以更大的責任擔當,立時代潮頭,發時代先聲,為時代立傳,不斷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
“三農”題材影視作品是田野里長出的藝術之花,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影視作品不是無根之本,離不開肥田沃土的滋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新一代年輕人從鄉村走向城市,離“三農”距離遠了;大部分創作者在影視公司、影視院校里學習成長,對當下的鄉村生活處于缺席狀態,對“三農”感情淡了;很多編劇沒有農村生活,在資料堆里體驗,靠合理想象創作,使“三農”鏡像虛了。不識真農村,何以出精品?農村是片希望的田野,為影視創作提供了源頭活水。廣大創作者是“三農影視創作的具體實踐者,要堅持人民為中心導向,置身鄉村振興的洪流中,做到“身入”、“心至”、“力行”,推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力作。
“身入”就是深入群眾,力戒“人到神不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創作者要利用鄉村采風的機會,放下身段、放低姿態,深入生活了解農民,用心用情感悟農民,獨具匠心塑造農民,這應該成為所有創作者的自覺追求?!靶闹痢本褪莾A注真情,力戒“人到心不到”。閉眼難見三春景,出水方顯兩腳泥。創作者要厚植“三農”情懷,自己動了心的作品,觀眾才有動情的時候。“力行”就是開拓創新,力戒“人到力不到”。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關鍵在創新。鄉村振興中不乏生動故事,創作者要用心用情用力,創意創新創造,講好“三農”故事,唱響“三農”聲音。
“三農”題材影視作品面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需要搭建平臺、做優傳播
人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三農”題材影片來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商業化影片“叫好不叫座”,院線排不上;公益類題材滿滿正能量,卻常看不到;科教類影片不時拿大獎,過后就束之高閣。任何文藝作品,沒有進入傳播領域獲得受眾消費,都難言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實踐中我們感到,必須搭建平臺、做優傳播,給“三農”題材影片一個出口。
抓牢農村數字院線建設這個基礎。據統計,全國共有52.4萬個放映點,使電影放映可以直達村鎮,2021年農村地區新增票房過億大片34部,公益放映場次約961.5萬。用好互聯網絡專題專欄這個渠道。目前,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84億,占總體網民的27.6%,農民群眾在手機上看電影、追網劇已不再稀奇。我們不僅策劃推出一系列“三農”題材短視頻,還與人民視頻合作開設“云上影院”,搭建展示交流平臺,惠及億萬農民群眾。辦好千場公益電影放映這個活動。中國農影攜手中宣部數字節目管理中心,圍繞“禮贊新時代、奮進新征程——鄉村振興公益電影行”組織千場公益電影放映,已被農業農村部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10項活動之一。建強中國農民電影節這個品牌。中國農民電影節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堅持以人民為主體,讓農民群眾當主角,共過節、廣受益、得實惠,是舉辦農民電影節的初衷,通過多方攜手、共同努力,把電影節辦成農民自己的節日,成為廣大創作者定期交流的平臺,成為“三農”題材影片展示的舞臺。同時也希望電影院線、電視臺、劇院、直播平臺等,或開設影視專區,或組織主題展覽,加大鄉村振興宣傳力度,推動精品創作和傳播。
“三農”題材影視作品處于“不討好、不吃香”的市場狀態,需要行業關注、多方支持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推進,城市院線蓬勃發展,眾多商業電影取得良好票房,而“三農”題材影片則倍受冷遇,處于“較高藝術評價、不佳市場反響”的困境。正像有人說的:“導演不愿導,演員不愿演,編劇不愿編,公司不愿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衡量評價“三農”題材影片,不能過分強調“票房就是硬道理”,應當超越純粹經濟的視點、經濟的尺度和經濟的標準,而應當有一種文化的視點、文化的尺度和文化的標準,要看到“三農”題材影片不僅能給觀眾提供娛樂,同時還承擔著鄉村文化振興的戰略任務,擔負著提高審美、引領風尚和教育感召群眾的文化使命。
與此同時,扶持引導“三農”題材影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政府主導,希望國家建立專項扶持基金或設立專門獎項,對農村題材影片實行政策上的優惠和傾斜,使它們在產業化的大背景下也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引領創作“三農”題材影片,則需要行業關注和社會支持,希望建立“三農”題材影視聯盟,鼓勵和呼吁更多高素質的影視工作者加入到“三農”題材影視創作中來,不斷推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用鏡頭記錄一個美麗新農村,用光影助力鄉村振興大發展。
來源:中國電影報
作者:孫密宏
編輯:孫朝陽
監審:卜慶鵬
聲明:該賬號所發布文章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原創文章相關權益歸作者及數字鄉村品牌運營中心聯合所有;轉載文章會標注來源,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數字鄉村頻道的立場及觀點。如有其他需求,也可與我們聯系,郵箱:ishuzixiangcun@163.com。
架起“就業橋”,助力振興路——重慶開州多舉措保困難群體就業見...
市委組織部“三好”工作法 激勵第一書記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外腦作
“背簍少年”走紅—— 讓鄉村孩子有更多方式打開未來
陜西石泉縣:建好美麗鄉村路 走上旅游致富路
大學辦在鄉村 人才扎根基層 產業共富鄉親
甘肅環縣 安掌村有了數字鄉村云平臺
因地制宜創新網絡為數字鄉村夯實地基
山東高青縣:“數字一張圖”賦能鄉村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