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11-25 17:24
21年前,湖北省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在拋荒的低湖田中投下一把蝦苗。這一投,投出了潛江市產業發展的一張“金名片”。潛心耕耘小龍蝦特色產業二十余載,潛江市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形成了集選育繁育、生態種養、加工出口、餐飲美食、精深加工、電子商務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全市蝦-稻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600億元,帶動20萬人就業增收、2萬人脫貧致富。
一片片稻田稻豐蝦肥,一家家農戶致富增收,一個個產業蓬勃發展,“世界龍蝦看中國、中國龍蝦看湖北、湖北龍蝦看潛江”逐步成為現實。近日,記者前往熊口鎮趙腦萬畝蝦稻共作基地、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等地,探尋潛江小龍蝦實力“出圈”背后的故事,感受產業發展給農民群眾帶來的生活新變化。
“蝦稻共作”拓展增收空間
盛夏時節,趙腦萬畝蝦稻共作基地中一片生機盎然。碧綠的農田中,棵棵水稻長迎著陽光,長勢正盛,宛如一幅美麗的田園生態畫卷。波光粼粼的水田中,小龍蝦已潛到水底,不見蹤影,偶有冒出的片片漣漪彰顯著活潑又旺盛的生命力。
“蝦稻共作”模式,是潛江農民創造力的體現,更是一筆寶貴的智慧財富。據統計,“蝦稻共作”模式畝平收益是單一種植水稻收益的五倍多,既大幅提升了種田種糧收益,又有效提升了糧食產品品質。
與此同時,蝦與稻共生共長,水稻秸稈腐爛產生的腐殖質可被小龍蝦直接利用,腐爛培養的浮游生物是蝦苗的開口餌料,剩余的有機質直接還田,小龍蝦產生的糞便增加稻田肥力,既保證了生態安全,又保證了食品安全,釋放出良好的生態效益。
站在瞭望臺上,俯瞰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禾苗,趙腦村黨支部書記趙常洪的思緒一下被拉回到了十幾年前。“我們這里地勢比較低,交通不便,農業生產成本高,一開始也曾經嘗試種水稻,但效益不好,收入微薄。”趙常洪回憶道。
2013年,趙腦村迎來了轉折點。“當時村里將土地流轉給當地的龍頭企業華山公司,公司將實施土地集中連片整理,土地規模更大,改造成標準蝦稻共作單元后,再反租給農戶。”趙常洪說,就這樣,趙腦村發展“蝦稻共作”產業的大門就此打開。
而趙常洪所說的,則是當地著名的“華山模式”,華山公司以每平方米1元的價格租賃趙腦村農戶土地經營權,整村流轉科學規劃整治。按照現代農業標準建設“蝦稻共作”養殖單元260個,每個養殖單元為40畝,再反租倒包給農戶,農戶成為二級經營主體。農戶養殖的小龍蝦由公司收購,并設定產品保護價,種養殖收入全部歸農戶所有,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標準化建設為好價“護航”
“看,這是我們專門委托相關公司打造的標準化泡沫箱,為運輸小龍蝦量身定做!”在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的分揀打包區,潛網集團董事長康峻舉著一個泡沫箱子興高采烈地介紹。在他身后不遠處的蝦谷快運中心,一輛輛滿載白色保溫箱的大貨車已經整裝待發,準備將小龍蝦運往全國各地的餐桌。
作為全國最大的小龍蝦交易中心,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由潛網集團運作,搭建了全國首家小龍蝦垂直電商交易平臺“蝦谷360”以及全程智能跟蹤服務的物流平臺“蝦谷快運”。供應商將收購來的小龍蝦在市場檔口分揀、置冰、打包、發貨,一氣呵成,覆蓋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的冷鏈物流網能讓小龍蝦在到達顧客手中時仍保持著鮮活的狀態。2020、2021年中心交易額都在80億元以上,高峰期日交易量達1500噸,2022年交易額預計可突破120億元。
李懷雄是交易中心的市場管理員之一,據他介紹,每個商家在這里都擁有一個專屬的檔口,對小龍蝦進行清洗、分揀。蝦根據肉眼可見的顏色,分青蝦和紅蝦,2-4錢規格小龍蝦一般稱小青、小紅,4-6錢規格為中青、中紅,6-8錢規格為大青、大紅,9錢及以上規格為炮頭,青炮頭、紅炮頭。“每個檔口都有十幾個分揀工,等分揀完了就可以裝箱打包,從快運中心那里運往全國各地。”李懷雄說。
康峻手中小小的泡沫箱也藏著大名堂。康峻介紹,以前的泡沫箱是不帶氣孔的,為了能排水、透氣,往往需要商戶自己用竹簽扎孔。“現在這個最新的保箱自帶透水孔,一個標準箱能夠裝25斤左右的小龍蝦,我們還會在每個泡沫箱中放入保鮮用的冰柱,冰柱外再裹上一層塑料袋,最外面還有氣泡袋 ,用來隔絕小龍蝦直接接觸冰塊。”康峻說,“通過這一個箱子的變化,就能看出我們的產業在不斷創新完善,越來越規范化、標準化!”
近年來,潛江市不僅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稻蝦全產業鏈,還致力于“潛江龍蝦”品牌標準化建設和產業鏈標準體系的打造,而這也成為潛江小龍蝦賣高價、賣好價的堅實后盾。
“小龍蝦是個富民產業,把服務配套做好,讓產業越來越規范,就是在保障農民的利益。現在我們有了更專業的檢測標準、分揀標準、運輸標準,從各個環節精益求精,客戶當然愿意來買。我們一方面能保證充足的貨源供應,又能保障品質和鮮活度,所以能賣出好價錢。”康峻說。
一只蝦一袋米繪就富民新圖
小龍蝦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星產業,潛江市借此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富民增收的特色之路,產業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農民生活水平節節提升,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一張鄉村振興、強村富民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養殖小龍蝦之前,我種過棉花、水稻、油菜,但收入很少,還需要靠打零工補貼家用。一開始,我也對這種模式有顧慮,但這幾年平均每個養殖單元的純收入都能達到10萬元以上,收入翻了好多倍。”趙腦村村民倪宗善說。
將土地流轉后,趙腦村的土地集中起來成了示范養殖基地,而趙腦村大部分村民則離開村莊,遷入熊口鎮上的華山趙腦綜合社區,開始了新生活。倪宗善家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夫婦二人和老母親共同居住,13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廳,完全滿足一家人的居住需求。“我每天上午騎著三輪車回田里看看,往田里加加水,或者給小龍蝦投投食,差不多忙活一個多小時就能回家了。下午我就做點自己喜歡的事,生活得還是很舒服的。”?
龍灣鎮鄭家湖村曾是潛江市重點貧困村,而現在“小龍蝦車”“小龍蝦房”隨處可見。村民張昌五感慨,種稻養蝦直接幫他脫了貧。?
張昌五女兒讀大學、兒子上高中,父母年歲高又患有多種慢性病,妻子勞動力較弱,家中責任田種植的常規農作物收益低下,家庭非常困難。2015年2月,張昌五看到周邊農戶養殖小龍蝦收益不錯,在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幫助下,將自己12畝稻田改成蝦稻田,當年蝦稻每畝收益超過4000元,蝦稻種養收入超過5萬元,養魚收入達到12萬元,如今張昌五徹底告別了貧困。
據了解,潛江市已出臺政策,對脫貧戶發展小龍蝦產業給予財政扶貧資金補貼、金融貸款政策支持,解決貧困戶“養不起”的問題。目前,全市已累計發放小龍蝦產業補貼17811戶3069萬元,累計為從事小龍蝦產業的2365戶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1.21億元。同時,為了解決脫貧戶“不敢養”的問題,投資335萬元實施“小龍蝦產業扶貧保險”,著力防范脫貧戶發展小龍蝦產業致貧風險,2021年共賠付165.4萬元。
穩糧增收!臺江縣施洞鎮:黨社聯建推動“稻+魚”產業高質量發展
湛江市領導到遂溪縣開展預制菜產業調研
【喜迎二十大 在希望的田野上】富民增收產業旺 美麗鄉村煥新顏
和龍:“小桑黃”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大產業”
寧夏:做好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人參“入食”進程加速 實現全產業鏈增值
河南省現代奶業高質量發展暨飼草產業高峰論壇在鄭州召開
培育富民強縣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