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08:23
近年來,峨邊彝族自治縣立足資源稟賦,堅持生態發展。突出特色產業、打造特色園區、深化農旅融合,“多舉措”助推農民增產增收。
堅持生態立本。突出山區生態和立體氣候優勢,種養生態、有機、效益型特色農業產業,促進山區農民增收致富。2021年,種植高山蔬菜4萬畝、三月竹28.05萬畝(林業)、馬鈴薯4.6萬畝、中藥材0.72萬畝、特色水果3.32萬畝;養殖生豬存欄10.4萬頭、出欄15.9萬頭,肉牛存欄0.97萬頭、出欄0.78萬頭,羊存欄3萬只、出欄2.44萬只,禽出欄108萬羽。實現生態保護與提質發展并軌推進,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打造“三河三帶”。堅持在最適合的地方推廣最適宜的品種,根據縣域“土壤地圖”,沿北部白沙河“桃—李—蔬”產業示范帶構建種養循環區、打造休閑養生地;沿東部大渡河“百里桃園”產業示范帶構建觀光體驗區、打造天香富貴地;沿南部官料河“藥—蜂—竹”產業帶構建林藥種植區、打造彝鄉神往地。錯位分布高、中、低山區,種植高山蔬菜、茶葉、桃李產業、牡丹、獼猴桃、竹筍、中藥材、藤椒和青花椒等特色產業。現已發展茶園1.37萬畝、蔬菜3.86萬畝、中藥材1.2萬畝、水果3.32萬畝、馬鈴薯4.8萬畝,建成13個特色種植園、3個養殖園,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目前,桃產業基地已種植17個早中晚熟新品種1180畝,帶動2鎮5村1623戶農戶,戶均增收1.3萬元。
鼓勵自主發展。按照“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發展思路,引導政策資源向主導產業集中。政府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大力實施“五小”到戶工程,投入3500萬奮進計劃獎勵資金,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農戶結合自身優勢和地理環境向主導產業集中;并在峨邊彝族自治縣91個村建立“扶貧保險+風險基金”的風險防控機制,每個村建立10-20萬元的產業發展風險基金,調動農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引導能人示范。村“兩委”按照山區現代農業三年規劃和峨邊土壤地圖,廣泛征求群眾意愿,鼓勵一批返鄉農民工、“土專家”、“田秀才”、農業經紀人、致富能人回村創業。目前已培育農業經理人19人、農業經紀人360人,已有各類種養殖能人返鄉創業68人,帶動脫貧村和脫貧戶持續增收。
發展經營主體。發揮龍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種養能手的示范帶動作用,一批民間土專家激活成為市場經營的帶動主體。峨邊五旺公司發揮省級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依托基地帶動峨邊彝族自治縣8個鄉鎮21個村種植蔬菜增收,峨邊榨菜、峨邊竹筍等綠色蔬菜加工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宜坪麗華養殖合作社依托“七彩山雞”品牌,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
發揮“龍頭”作用。扶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獨特產業,縣農業投資公司三年內完成招商引資4500萬元以上,建成適度規模的產業基地7000畝以上,年實現盈利800萬元以上;村“兩委”成立的專合社與引進的龍頭公司合作,按照“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保險+金融”股份分紅運作模式,規范流轉村民耕地2.3萬畝,建設“果、蔬、藥、畜、禽”等特色產業基地28萬畝。目前已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個,市級龍頭企業13個,農村合作組織635個、家庭農場211戶、種養大戶362戶。
打造電商平臺。“峨嶺云邊”電商微商創業中心被科技部評為國家級星創中心,并帶動建立91個行政村電商網點。以“峨嶺云邊”公用品牌為載體,培育“峨”字號特色品牌,積極引領農戶“觸網”。線上構建1個電商中心+71個村級網點+2個電商旗艦店的“峨嶺云邊”縣鄉村三級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線下建立“峨嶺云邊”城市品牌形象成都館、重慶館、椒江館,以“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提質增效。農產品“雙線”銷售收入達到2000萬元,“來自星星的山貨”益農社被農業農村部評為百佳益農案例。
沭陽縣多舉措推進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
南果北種 小龍蝦飼養 特色種養如何助農增收?且看湯原“致富經”
農民創業者豆俊蘭:種菜十年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天祝:六項舉措切實改善縣域環境空氣質量
火紅小米辣撐起農民增收半邊天
叩開產業振興的 “致富大門”
丘北天星:荷蘭豆種植 拓寬群眾致富渠道
魏建:以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