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 2022-10-01 06:34
在所有的糧食中,大米對廣東人來說是最有靈魂的。不管山珍海味還是家常便飯,都需要配上香軟可口的米飯才算完整。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全國第一大糧食主銷區、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
過去吃飽,現在吃好。米飯好不好,拼的都是水稻品質。這個“好”,也體現在廣東農業的綜合實力上。一代又一代的農業人躬身下田,潛心付出,從育種、種糧、托管、服務到科研,只為了餐桌上一碗碗白米飯,撫慰廣東人骨子里的“米飯情結”。
——看見粵稻這十年,更要看見這群為粵稻默默付出的農業人。
育種 廣東品種推廣全國跨出國門
黃華占和美香占2號,是廣東大米市場中有兩個重要的原米品種,也是業界公認的高檔品種,它們均出自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周少川團隊。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水稻品種相繼歷經了四次提質,在稻米產業升級的背后,是周少川團隊花了40年時光去研究、去探索、去推廣而來的成果。
“我從事水稻育種研究已將近40年,近十年,我們團隊培育的眾多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在2022年全國農業主導的19個秈稻品種中,由廣東育成、合作育成組配的品種達10個。”周少川表示,黃華占是全國最大的秈稻,累計推廣面積超1.65億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超過420億元。
黃華占是我國首個晚秈稻期貨基準交割品參照品種,具有優質高產、抗逆、適應性廣的特點,不僅適合人工插秧模式,而且在機插秧、直播稻、再生稻、雙水稻和華南地區“菜稻菜”等模式中得到廣泛應用。
經過多年推廣,黃華占在南方稻區被大規模應用。據統計,自2013年起,黃華占位居我國秈稻推廣面積前兩位,并且在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莫桑比克等亞非等國實現大面積產業化。
首個“廣東絲苗米”品種——美香占2號同樣出自周少川團隊。自2015年起,美香占2號雄踞廣東省水稻品種推廣面積首位,2018年起推廣面積列我國常規秈稻第五位、全國優良食味品質鑒評秈稻金獎品種推廣面積第一位,獲得2020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迄今南方稻區美香占2號累計種植面積2076萬畝,農民增收32億元。
種糧 手扶拖拉機升級成智慧農業
在臺山市東南部,大片三角洲海積平原土壤肥沃、耕作便利,都斛鎮近5萬畝耕地正處在平原的核心區,有“廣東第一田”的美譽。在這里有一對種糧“父子兵”——父親李勝業,兒子李銳鋒。
李勝業是江門臺山都斛鎮莘村的種植大戶,耕種著1300畝水稻田,成立了臺山市都斛鎮莘村聯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聯農帶動2000多戶,被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2021年廣東省十大杰出精勤農民”之一。
身為“95后”的李銳鋒對于種糧更有想法。從父親手中接棒后,李銳鋒開始把互聯網思維融入農業生產、經營和銷售全過程,實現農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還把目光投放到智慧農業上。
“10年時間里,我父親由從前的40畝地到現承耕的1300多畝。一開始只有一臺手扶拖拉機耕作,現在播種、打田、插秧到收割等全程機械化。”李銳鋒說,現在種田再也不用彎腰下地,還能帶動周邊農戶多種糧。更重要的是,這份事業對國家有貢獻,李銳鋒“感到自豪和驕傲”。
托管 一個人輕松種植兩三百畝地
90后姑娘沈燕芬的家位于“中國絲苗米之鄉”廣州市增城區,這里種植的絲苗米久負盛名,被稱為“米中碧玉,飯中佳品”。
2009年,沈燕芬的父親沈燦星成立了增城石鄉農機專業合作社,是增城區最早一批經營農機耕種服務的主體之一。
“2019年,合作社遇上一個轉型升級的大機遇——申報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但新的技術、新的模式讓父親有些力不從心。”在這一契機下,沈燕芬心中的這粒“種子”開始發芽壯大。2020年春節后,沈燕芬放棄在深圳的白領工作,加入務農“沈家軍”。
隨著沈燕芬的加入,沈家五姐弟全部回鄉務農。如今,五姐弟個個都是農機老手,精通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無人機等各類大中型農業機械。在他們的帶領之下,合作社還吸引了一批年輕人加入農機耕作大軍。
“投身農業后,我發覺鄉村振興的平臺很大,只要年輕人敢想肯干,可發揮空間非常大。我們在2018年前后回來,現在種糧大戶普遍有兩三百畝田地,需要更多元、更專業的社會化服務。”沈燕芬說,這十年來,隨著高新農機的不斷迭代更新,農戶從一家人辛辛苦苦耕種兩三畝田到現在一個人輕松種植兩三百畝田農戶種植成本大幅降低,種植效率有了質的提升,農戶收益更有保障。
服務 良種良法推動單產屢創新高
“今年在韶關內澇救災活動中,我們輕騎兵第一時間趕到災區救災,有效減輕農戶的受災范圍與程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種植業技術與種業推廣部品種試驗科科長周繼勇是廣東農技輕騎兵的一員。
“十四五”開局之年,廣東省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由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牽頭統籌各級農技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力量,圍繞各地產業發展和技術需求,組建一支支農技“輕騎兵”隊伍,深入生產一線,開展農技服務鄉村行,線上線下精準施策,打通基層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瓶頸。
除了農技輕騎兵,周繼勇還是廣東糧食安全的守護者,以主要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示范為主陣地,近年來每年試驗水稻、玉米新品種近600個,年推薦審定100個左右。
他還是良種良法集成推廣的先行者,著力推動水稻“三控”技術、雙季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栽培技術、香稻增香栽培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與金農絲苗、19香等高產優質品種的配套集成攻關,推動廣東水稻單產不斷創新高。
“2016年,超級稻配套強源活庫優米栽培技術在興寧創下雙季畝產1537.78公斤的世界紀錄。2020年,絲苗米品種19香配套香稻增香栽培技術在興寧創下高端優質香稻早、晚造雙季畝產1300.12公斤的世界紀錄。”周繼勇表示,這十年,廣東水稻單產提高建立在高質量的基礎上,目前廣東省水稻優質化率超過74%。
2022年4月,周繼勇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他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作為曾經跟隨袁隆平院士左右的學生,近年來,周繼勇持續在廣東絲苗米產業振興方面發力,通過“以米帶種”“以種強米”的產業全鏈條發展思路,大力推動廣東絲苗米品種、品質、品牌的提升,三年共認定16個廣東絲苗米品種和22個廣東絲苗米產品。
科研 基因編輯技術潛力巨大
雜交水稻育種是我國農業領域的特大成果,對我國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但雜交稻育種涉及的育性控制的關鍵科學問題長期未得到闡明。為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植物遺傳學家劉耀光團隊問“稻”二十余年,一直探尋雜交水稻的“窮極”,解密雜交水稻育性分子機理。
2019年1月,由劉耀光主持完成的“雜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遺傳基礎”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對指導雜交稻的高效育種和種質資源利用,促進我國水稻種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如今,該項理論成果已成功應用到雜交水稻培育中,幫助國家培育出更優良的雜交水稻品種。
但劉耀光認為,“科學沒有止境”,獲獎之后,團隊又將目光投向了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團隊目前聚焦水稻等作物的重要性狀分子遺傳基礎研究和分子育種新技術研發,包括高效轉基因技術、高效基因編輯技術和高效的雜種優勢利用新技術等。”劉耀光告訴記者,基因編輯技術展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十年來,一代代農業人為粵稻作出卓越貢獻。
十年來,廣東水稻育種水平不斷提高,廣東優質常規稻(廣東絲苗米)畝產由390公斤躍升至450公斤-500公斤。
十年來,廣東水稻產業正以高質量發展的姿態,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鄉村振興內生發展動力澎湃
廣東省2021-2023年農機補貼額一覽表(2022年再次修訂)公告
廣東化州:黨建引領聚合力 “四小園”建設踏步邁進
廣東十年推動鄉村風貌歷史性飛躍 以點帶面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再上...
廣東:金秋盛宴展現鄉村振興新圖景
震撼!《飛越廣東·奮楫新時代》帶你飛越茂名!
寫好鄉村產業這篇大文章,廣東交出十年答卷|“三農”新飛躍
2012年至2021年廣東農業總產值連上4個千億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