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 01:49
非物質文化遺產,沉淀著歷史文化精華。近年來,天祝縣按照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關要求,努力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遺產,全面抓好非遺保護宣傳、傳承人培養、項目申報等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穩步推進,一批又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一團泥巴,也能塑形成一件藝術品。天祝縣華藏寺鎮南山村的張延棋老人就有這種手藝。在張延棋老人的家里,擺滿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泥塑作品。“張氏泥塑”這門泥塑手藝曾一度面臨失傳,如今它又在張延棋老人的手中獲得生機。

天祝縣“張氏泥塑”第三代傳人 張延棋:我爺爺是一個很有名的瓦匠,過去都是搞泥塑、做瓦片、燒窯。我父親弟兄幾個也是瓦匠,因為父親身邊缺個得力的木匠,我就去永登學了半年木工,后來還是傳承了長輩們的瓦匠手藝,一直到現在。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匠心堅守。今年62歲的張延棋是天祝縣“張氏泥塑”第三代傳人,憑著多年的學習、揣摩和堅持,如今他已成為一名萬景萬物皆可塑的“捏泥人”,完成的作品有數米之大的“馬”、“牦牛”,也有數厘之小的人物、農具。因擅長泥塑栩栩如生的勞動民俗場景,人們都稱他為高原“泥人張”。2007年,他的泥塑作品《雪域之舟》入選甘肅省第二屆百合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2021年,張延棋參加了甘肅省文化館“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培訓,并獲得了天祝縣“華銳名匠”榮譽稱號。

天祝縣文化館原館長 李生云:從張延棋本身的藝術技巧性來說,他的藝術特色就是講一個‘土語’,就是本地方言,滿手的‘方言’就是泥土的味道。色彩濃郁畫面絢爛的唐卡,繪制過程要求嚴苛、程序復雜,制作用時較長,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唐卡非遺傳承人馬才成受家庭文化和環境影響,從小就喜歡藏族傳統繪畫,十六歲時,師從藏族傳統繪畫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吾才讓,開始系統學習唐卡繪畫和堆繡工藝技術。在此后的20多年創作生涯中,馬才成創作出了一大批深受文化界矚目的藏族唐卡作品。

天祝縣民族中學教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天祝唐卡傳承人 馬才成:唐卡是我們藏民族比較獨特的一門文化遺產,也是我們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10月份,天祝唐卡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是基礎,傳承才是非遺的生命。馬才成學有所成后,并沒有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停下腳步。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天祝唐卡傳承人,他盡己所能保護傳承好這門雪域高原的絕藝。2004年,天祝縣民族中學開設了唐卡繪畫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從此,馬才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為學生盡心教授唐卡技藝上。如今,馬才成已經帶出了200多名學生。在天祝縣像張延棋、馬才成這樣的“守藝人”還有很多,各級非遺傳承人、非遺工作者活躍在保護和傳承非遺項目的第一線,為傳承遺產努力耕耘。天祝縣城居民 趙國芳:今天來博物館參觀,看了天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讓我知道了什么是“非遺”,明白了“非遺”是一個民族乃至國家歷史文化的結晶。同時,聽了講解員講解,了解到我縣有3項“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天祝人感到非常的驕傲。

十年來,天祝縣全力推進文物保護利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完善非遺項目傳承保護機制,積極開展非遺傳承保護活動,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不僅充分展示了天祝大地上的文化遺產,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開發、保護和利用。截至目前,天祝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3項,省級6項,市級18項,縣級18項。建成非遺傳習所12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15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1人,市級43人,縣級60人。
(全媒體記者:劉洪凱)
書法進入一級學科傳統文化煥新彩
[重慶]2022年重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出爐” 21個村落榜上有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工作臺賬完成率超98% 企業實力活力持續增強
樂陵市舉辦豐富多彩活動歡度國慶 喜迎二十大
巫溪縣一村落列入重慶2022年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
無錫江陰市:村社分離改革,讓農村發展更具澎湃活力
二十大代表風采|張礦軍:一身技藝從不私藏
群山連亙云霧繞 天祝草原風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