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正安 2022-12-05 12:39
2012年至2022年,十年,既是時間的標尺,也是發展的刻度。正安在這十年的時間軸上,留下了脫貧攻堅的深深印記,鐫刻著鄉村振興的堅實步履。十年砥礪奮進,十年山鄉巨變——
回首往昔,十年間,從以脫貧攻堅總攬全局到以高質量發展總攬全局,正安人走過了一段又一段極不平凡的旅程。
十年間,66萬正安人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同心同向,戰天斗地,克難攻堅,主攻貧困,努力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正安特色的脫貧之路,向黨中央、省委、市委和66萬正安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2020年3月,在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中,正安縣率先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率先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唯一縣。至2019年底,正安縣17個貧困鄉鎮和9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298戶12803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現行標準全部實現脫貧,“兩不愁三保障”全部實現。

正安吉他文化廣場 楊媛媛攝
奮勇前行,闊步振興。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正安縣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以赴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在希望的田野上釋放鄉村振興的無限動能……
金秋十月,正值方竹筍的采摘季,在新州鎮頂箐村連片的竹林里,密密麻麻的方竹筍破土而出,筍農們穿梭在竹林中,忙著采筍、剝筍、裝袋、裝車,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

趙永章 攝
“新州鎮頂箐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十分適合發展方竹產業。目前,我們村共3萬余畝方竹林,方竹筍年產量達600余噸,每年可增收400萬余元,帶動200余人就業。”頂箐村鎮派第一書記劉健告訴記者。
放眼珍州大地,48萬畝特色方竹林均已進入采摘季,輻射帶動了2.8萬余人增收致富的方竹筍產業,為正安縣產業振興注入了“綠色動能”。

在珍州大地,產業振興的另一個“綠色引擎”——白茶產業進入了“養精蓄銳”期。當前,全縣31萬畝茶園中,18萬畝白茶茶園正處于秋冬管護時節,茶農們忙著對茶樹進行修枝、除草等管護工作。來年春天,這輻射帶動茶農5.5萬戶20萬余人增收的綠色產業,將持續釋放出推動正安產業振興的巨大動能。
方竹筍產業、白茶產業,是正安縣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形成的“1+2+N”的產業發展格局的構成之一。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為促進群眾持續增收、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堅實基礎。
不一而足。十年間,正安縣以“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為抓手,全力推動吉他工業發展快速突破,構建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體”新格局,為正安縣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2013年,正安縣主打“鄉情牌”實施“鳳還巢”計劃,引回了在外鄉友返鄉創業,帶來了第一條吉他生產線,在黔北大地書寫出“從無到有”的工業故事。

正安國際吉他園 楊媛媛攝
回來一家企業,集聚一個產業。
十年砥礪前行,正安吉他工業蓬勃發展,形成了產業集群,126家吉他及其配套企業匯聚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年產吉他600萬把,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值60億元,輻射帶動了1.5萬余群眾實現穩定就業,被評為“全國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就業試點縣”,吉他產業集群發展經驗被國家發改委在全國推廣,榮獲了“中國吉他之都”美譽。
如今,全世界平均每7把吉他中,就有一把來自正安縣——這個世界最大的吉他制造基地。
近十年的發展,吉他不單是一個增收產業,隨著吉他文化“五進”活動的深入推進,在正安,“人人都會彈吉他”的氛圍日趨形成,街上隨處可見的吉他元素更是推動吉他旅游不斷完善。如今,吉他文化、吉他旅游正與吉他產業同頻共振,共同奏出正安發展的動人樂章。

正安吉他 陳穎攝
吉他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也為當地群眾就業提供了空間。
“我現在是一名‘正安吉他工匠’,熟悉吉他制作的上百道工序,每個月能拿到6000多元,比在外務工強多了。”貴州貝加爾樂器制造企業的車間主管韋會勤向記者介紹。
在正安縣,像韋會勤一樣在吉他生產一線的“正安吉他工匠”有1萬余名,他們用雙手制作出一把把吉他,運往世界各地,也用雙手實現了增收致富。
十年砥礪,孜孜無怠。十年來,正安縣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工業經濟亮點紛呈,農業發展成果豐碩,服務業加快發展,珍州大地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致富門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到135億元,年均增長9.5%,增比進位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縣域第二方陣前2位,推動正安高質量發展。

謝壩鄉謝壩村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 王穎攝
十年間,珍州大地上變的不止是產業,城鄉面貌的“顏值”也越來越高。
“務工的地方隔家5分鐘的路程,不用到沿海城市,也能每月拿到3、4千的收入。政府還出資幫助我們修建庭院、裝路燈、硬化路,住的也和小洋房一樣,日子別提多美了!”作為這十年間正安城鄉面貌“顏值”變化的見證者,謝壩鄉謝壩村村民李曉明感觸頗深。
“十年前,咱們市坪鄉,到正安縣城都需要3、4小時時間,企業來了一批、走一批,直言交通不便對企業發展不好。現在好了,桃花源記4A級景區就在家門口,高速路通了,出門就是硬化路,不少游客慕名而來。看到家鄉的變化,我果斷返鄉創業,種植羊肚菌啦!”作為家鄉“顏值”變化的見證者,市坪鄉龍坪村村民謝勇笑著告訴記者。
其實,66萬正安人都是正安城鄉面貌的“顏值”變化見證人和受益者。
十年來,正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加快打通對外大通道”“加快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重要指示精神,發揚愚公移山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開放通道越來越便捷,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銀百(正安段)、務正、正綏、正習高速相繼建成通車,累計建成各類公路4871公里,路網密度位居全市第一,“三縱兩橫一環”的公路骨架網和“1小時交通圈”初步形成,30戶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了硬化路,城鄉通達程度大幅提升。

謝壩鄉謝壩村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 王穎攝
十年來,正安縣共計實施危改2.8萬余戶、投入資金4.7億余元。傳統村落實施2個村,投入資金70萬元;省級示范村落1個,投入資金190萬元;農村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建設成績顯著。
如今,放眼望去,珍州大地的村莊里、田野上,鄉村振興“四梁八柱”基本構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絕美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老百姓的張張笑臉,成為畫卷中的“點睛之筆”。
十年成績的取得,我們并非“孤軍奮戰”。
2013年2月,根據黨中央關于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明確由上海市對口幫扶遵義市,其中上海市楊浦區對口幫扶遵義市湄潭、正安、道真三縣。
2021年自新一輪東西部協作開展以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遵義市正安縣簽訂《東西部協作框架協議》,確定廣東省橫琴辦、深合區執委會(澳門)共同幫扶正安縣。
東西部協作工作開展以來,對口幫扶單位幫助正安引進了一個又一個增收項目,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輸入正安,一撥又一撥的人才走出大山,一輪又一輪的幫扶資金注入正安,山海相牽,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山海情,為正安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入了源源動力。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征程,正安縣將搶抓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新國發2號文件、貴州省2022年一號文件精神帶來的重大政策機遇,乘勢而為,在高質量發展中搶占先機,繼續舉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楊媛媛
二十大時光|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村民:“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呢!...
堅定信心、守正創新,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篇章...
河南省各地黨員干部群眾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開拓進取 交出黨...
原標題:香港各界持續關注二十大 熱議報告關鍵詞
二十大代表風采|張紅霞:創新發展,堅守產業報國初心
【歡慶黨的二十大·專家筆談】美好新生活 群眾獲得感
聚焦學習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省政協召開“三蘇文化與治國理政理...
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奮進——全軍官兵認真收聽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