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22-10-20 05:07
科技成為民生福祉強勁引擎
作者:張玉卓(中國科協黨組書記)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的幸福安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堅定“科技為民”的價值追求,持續加強科技攻關,不斷釋放科技紅利,造福千家萬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我國推動了醫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療裝備國產化替代,降低了醫療成本。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研發推廣清潔高效燃燒、鋼鐵多污染物超低排放等技術,還人民一片藍天??钙鸨U霞Z食安全責任,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有力支撐糧食“十八連豐”。推動C919大飛機、60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5G規?;瘧?、新能源汽車等民用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
為推進科技為民事業,中國科協共建“科創中國”平臺,組建137家全國學會、279家地方科協、3946位專家參加院士領銜的105個科技服務團,營造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中國科協還加強“智匯中國”建設,形成600余期科技、產業等重大問題戰略決策咨詢成果,強化科技研發的民生導向。
眾多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參與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群眾性科普活動,讓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新奇的太空科普課,前兩次天宮課堂全網總點擊量超40億次,成為科技教育的生動案例;“科普中國”品牌,總用戶數4400萬,累計傳播437億人次;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營造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社會氛圍。
我國科技工作者與人民群眾勠力同心,共同完成近億人脫貧的壯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他們運用科技手段構建精準扶貧新模式,為貧困地區培育科技產業、培養科技人才,催生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中國科技志愿者總隊累計有360萬科技志愿者、7.2萬個志愿服務組織扎根基層一線,實現5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志愿服務隊伍全覆蓋。中國科協還組建了1.2萬個農技協、359家科技小院,打通高校、院所、企業與農民之間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廣大科技工作者臨危受命、奮力攻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了一場成功的科技抗疫戰——率先分離新冠病毒毒株,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審批上市、疫苗研發等,彰顯了抗疫的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科協所屬的191個全國學會、3500多個省級學會和1.5萬個科技志愿服務組織還開展了應急科普、心理援助服務和決策咨詢,以“科學辟謠平臺”阻擊疫情謠言,形成近200項規范指南和專業建議,有效助力抗疫和復工復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廣大科技工作者必將大有作為。中國科協將更好履行橋梁紐帶職責,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以更加豐碩的科技成果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基礎教育發生根本性變化
作者:朱之文(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我們黨歷來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把青年一代培養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黨的共同政治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基礎教育是這一工作的根基。5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歷史性的,影響是深遠的。
一是黨的領導全面加強。中小學實行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黨對中小學、幼兒園的領導全面加強,基礎教育領域意識形態陣地得到進一步鞏固。
二是“五育”并舉全面深入推進。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推動下,圍繞“五育”并舉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比如,進一步完善黨的教育方針,強化勞動教育;針對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分別出臺文件,加強薄弱環節;加強科學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總體上看,已形成一攬子促進“五育”并舉的制度安排,“五育”并舉已經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育人實踐。
三是基礎教育全面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均實現全面普及,義務教育階段輟學這一世界各國都面臨的老大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教育普及的政策導向、價值導向更加鮮明。
四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穩步在29個省(區、市)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初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全面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著力扭轉片面強調智育、片面強調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導向。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對教材建設作出頂層設計,中小學新課程改革邁出新的步伐。以前所未有力度推進“雙減”,著力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五是辦學條件全面改善。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持續增加投入,大力加強公辦園和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大力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大力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老少邊窮地區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校舍成為許多邊遠鄉村最漂亮的建筑。
六是特殊群體教育全面保障?!皟蔀橹鳌保匆粤魅氲卣疄橹?、以公辦學校為主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讀)全面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在校寄宿和生活條件得到有力保障,全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超過95%,基礎教育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群體。
七是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加強。通過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銀齡講學計劃、大學生支教、對口支援等措施大力補充教師,教師總量不足的矛盾得到基本解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依法保障教師工資待遇,義務教育教師收入與當地公務員收入基本持平,有的還略高于公務員,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提升。
這幾個方面的成就,使得我國基礎教育的整體局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物質、制度、觀念、氛圍等多個層面,為邁向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國之重器”“國之英才”貢獻“國之大者”
作者:毛軍發(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必將更加凸顯,一流大學對于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要意義也越發彰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脈相承的稟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一所現代化的一流大學,要有大樓,要有大師,要有大學問,但最根本的是培養德業兼修的“大寫之人”。稟性所持即定力所在:評價一流大學可以有一千條、一萬條標準,但決定一所大學高度的,一定、只會、永遠是人才培養的質量。深圳大學建校39年,不僅在核心指標和成長數據上躋身內地發展最快高校,更令我們自豪的是:30多萬深大人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發展,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星空中綻放光芒,影響著深圳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一個國家改革創新的歷程。
“四個面向”的血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一流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的每一位學者,都應當具備向“無人區”進軍,向反“卡脖子”發力的血性。從量化指標上看,中國一批最好的大學的總體實力已經達到世界一流,但在開拓創新的學科方向、推動科技重大進步、解決國家“卡脖子”難題等方面仍然任重道遠。面對“雙區驅動”“雙區疊加”的歷史機遇,深圳大學將聚焦解決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20+8”產業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
“千磨萬擊”的韌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國家民族到具體個人,只有具備千磨萬擊的韌性,才能在風云變幻中行穩致遠,這也是一種文明形態得以抵御風險、綿延不絕的重要基因。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一流大學當以一脈相承的稟性、“四個面向”的血性和“千磨萬擊”的韌性貢獻于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國之重器”“國之英才”貢獻于“國之大者”。
從“十八洞”出發,品嘗幸福生活
作者:廖志坤(吉首大學黨委書記、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十年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之一。
精準扶貧,從十八洞出發。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作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十八洞村這樣一個武陵山脈十萬大山中的小山寨,這樣一個交通閉塞、極度貧困的小山村,依靠黨的領導、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自身的艱苦奮斗,讓老百姓過上了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的“山鄉巨變”。
扶貧道路千萬條,產業扶貧第一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號令發出后,十八洞村在外闖蕩的產業能手和技術能手回來了,曾經故鄉只能遙望他們背影的大學畢業生回來了。按照總書記開出的方子,村支兩委帶領村民改變自我、改變現狀,因地制宜發展獼猴桃產業、旅游產業和純凈水產業,創造了60多個農產品和工藝品品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1年的20167元。如今的十八洞村,窮根斬斷了,日子好過了。古老的苗寨,因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創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到2021年,全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無論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還是懸崖絕壁、偏遠山區,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成就。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千家萬戶的事,離不開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離不開上學、醫療、就業和養老。從“十八洞”出發,品嘗幸福生活,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聚焦鄉村、聚焦民生,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绷暯娇倳浶南等嗣?、情系百姓。他的殷殷囑托和百年大黨的莊嚴承諾,一定會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
用精品兒童劇點亮孩子心燈
作者:馮俐(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會長、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劇作家)
一部好的兒童劇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近年來,我國兒童劇事業蓬勃發展,一部部兒童劇佳作,不僅為孩子們帶來歡樂,也點亮他們成長的心燈。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創作了40余部不同風格的優秀兒童劇作品,令無數孩子感受到藝術之美。
劇院延續新中國兒童戲劇傳統,復排了《馬蘭花》《東海人魚》《寶船》等經典作品,不僅吸引了無數孩子,也讓許多尋找兒童記憶的成年人成為忠實粉絲。我們利用兒童劇,在孩子們心里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推出國內首部神話舞臺連續劇《西游記》,每次演出都一票難求。
在現實和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上,我們不斷深化作品的思想立意,注重用藝術形象“說話”?!都t纓》展現了一個熟悉而又鮮活的少年英雄故事;《火光中的繁星》以淞滬抗戰為背景,展現了一群失去親人的孩子如何走到一起,找到人生的方向,讓和平年代的孩子產生共情,并重新認識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時代價值。近日,獲得文華獎提名的兒童劇《送不出去的情報》,塑造了一個頂天立地且像父親一樣有愛的楊靖宇將軍形象,沒有一句說教的臺詞,卻令小觀眾淚流滿面。
兒童劇的蓬勃發展,不僅讓孩子們收獲了快樂和幸福,也改變了成人對兒童劇的看法。例如《三只小豬——變變變》的首場演出,剛開始,孩子們都一臉茫然。但是當看到演員們用浴巾變出小熊,用塑料夾子變出小魚,用刷碗海綿變出小鴨子時,孩子們一下子興奮起來。演出結束后,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仿佛變了一個人——眼睛變亮了。
兒童劇是種桃種李種春風的事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的“人民”,當然少不了我們可愛的兒童。
今后,我們兒童劇工作者,要繼續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更加藝術化的方式,詮釋我們對真善美的認識、對英雄主義的認識、對家國情懷的認識,讓孩子們認識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熱議|忠誠擔當勇挑新使命 奮楫揚帆闊步新征程——內蒙古二十大...
二十大報告中,這個高頻詞值得細品!
【聚焦二十大】黨的二十大貴州省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
【二十大時光】瑞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王開建一家的幸福生活
【聚焦二十大】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二十大報告這樣總結和...
【二十大時光】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正安引起熱烈反響(一)
【聚焦二十大】貴州日報評論員文章:豪情滿懷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鄉村新景入畫來|天??h打柴溝鎮:新農村里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