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臺江 2022-11-16 21:15
金秋時節,稻田豐收在望,養殖大棚內牛羊成群,項目工地熱火朝天,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眼下,行走在臺江大地,處處洋溢著蓬勃發展的生機活力,一組組數據、一項項舉措、一個個成效,涌動著高質量發展的滾滾熱潮。
■特色產業擦亮發展“新底色”
金秋時節,稻花飄香,走進臺江縣排羊鄉富強村排扎大壩,稻田里的稻魚不時躍出水面,生機盎然的稻田與苗家吊腳樓、干凈整潔的村道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稻在水中長、魚繞稻間游、人立岸上觀”的鄉村田園畫卷。

當前,臺江縣的秋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隨著收割機的一陣陣轟鳴聲,一簇簇水稻應聲而倒,幾個來回下來,稻穗瞬間就變身金燦燦的谷粒。
“幾個月前,這里還都是低產低效的稻田,我們在專家的指導下,因地制宜,按照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要求及標準,建設優質水稻種植示范基地,把原來的‘低值田’變為‘致富田’,又能產稻,又能養魚,一舉兩得”,富強村黨支部書記姚祖恩笑著說。
去年以來,臺江縣在中國農科院和貴州省農科院的幫扶下,引進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良田配套,全面推廣稻魚綜合種養項目,通過“黨支部+黨員+合作社”的組織方式,大力發展稻魚綜合種養。
“‘稻魚共生’的種養模式,是提高農民種糧收入的可行途徑,具有‘穩糧、綠色、提質、增效’等多方面優點,農戶將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臺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何世彪說。
據統計,今年臺江縣稻魚綜合種養面積達8.9萬畝,累計發放魚苗6.6萬公斤。“稻+”及漁產業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4500戶農戶喜獲“漁”利,預計秋收后稻田魚產值900萬余元,戶均增收2055元,鼓舞了群眾自主發展產業、實現致富的干勁。

近年來,臺江縣圍繞農業現代化抓實農業產業發展,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推進“稻+”及漁主導產業發展,培育推進枇杷精品水果產業擴產增收融合發展,打造臺盤經革一至施洞“十里枇杷長廊”農旅產業示范帶,以農旅融合發展促農增收。
“每年枇杷成熟之際,游客走進臺江,都來體驗親自采摘枇杷的樂趣,現在站在家門口就可以賣枇杷……”革一鎮新江村枇杷種植戶楊忠說。
楊忠算了一筆賬,“1畝土地種玉米、紅薯等傳統農作物,每年的經濟效益低;若種枇杷,畝產值有11000余元,其經濟效益至少翻了五倍。”
2022年,臺江縣枇杷種植面積達5.9萬余畝,當地農戶通過種植枇杷,人均增收2000元,金光燦燦的“果子”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票子”,充實了農戶們的“袋子”。
此外,臺江在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過程中,還著力發展食用菌、中藥材、茶葉、蔬菜、生態畜牧業等一批特色產業,為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項目建設點燃發展“主引擎”
9月18日,隨著臺江縣220千伏苗江變電站完成主變沖擊、帶負荷試驗后一次送電成功,標志著臺江革一220千伏輸變電工程順利建成并投入運行。
據了解,這是今年我省重大項目——貴州“220千伏電網縣域全覆蓋”9個工程中第二個投入運行的項目。該項目總投資9872萬元,有效解決了臺江縣域電網網架薄弱、供電可靠性不高的問題,進一步優化臺江縣的區域能源結構,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走進位于貴州臺江經濟開發區的天能集團貴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廠區,車間里新設備、新技術一應俱全,流水線上機器轟鳴,一片繁忙景象。
天能集團貴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底成立,主要從事高性能鉛蓄電池及新能源材料的技術研發、生產與銷售,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已實現年產值40億元,年利稅超2億元,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的規模。
“目前我公司日產高性能動力電池達13萬只左右,部分原料來自園區上游企業提供的再生鉛。”天能集團貴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欽曉峰說。
臺江經濟開發區圍繞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打造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已初見雛形。天能集團生產蓄電池所需要的電池塑殼、硫酸、包裝材料、泡沫等原料,園區均有配套企業供應相應原材料,帶動上下游產業新增產值28億元以上。
“現在我們一天能輸送300至400噸再生鉛到園區下游企業,二期建成后產能將翻倍。”貴州麒臻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東介紹說。
據悉,貴州麒臻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園區里的一家龍頭企業,該公司年產10萬噸再生鉛,年產值可達到15億元以上,可帶動就業250余人。
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臺江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6.9%,居全省第一;1到8月,臺江經濟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為33.68億元,同比增長105%。
臺江縣在發展中積極搶抓機遇,牢牢扭住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的“牛鼻子”。目前,貴州麒臻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項目初步建成,總投資11.35億元的山東水發集團貴州魯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再生資源綜合循環利用項目也在緊張有序地建設中。
如今,臺江經濟開發區圍繞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打造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已初見雛形,天能電池、麒臻環保、魯控環保等公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新引擎。

■鄉村振興夯實發展“強根基”
今年夏天以來,臺江縣臺盤鄉臺盤村舉辦的鄉村籃球賽火遍全網,一直熱度不減,被網友稱為“村BA”。
據臺盤村黨支部書記張壽雙介紹,“吃新節”籃球賽期間,村里規劃近500個攤位,接待游客4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154萬元。
辦比賽、迎客流、促增收,村里的餐飲、住宿,在“村BA”走紅前就已經發展起來。張壽雙說:“2021年臺盤村人均收入超過1.3萬元,其中比賽帶來的收入占大頭”。
“村BA”的舉辦給村里帶來了很多機遇,“村里希望以此為契機,辦好籃球賽,也跟周邊村鎮聯合,發展旅游項目,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張壽雙說。
8月23日,臺盤村村民大會召開,大家一致同意,先從新球場改造做起。張德介紹:“加蓋更衣室、洗手間、媒體室,拓寬通往看臺的通道,以此升級球場功能、改善村容村貌。”
村里體旅融合的想法也得到了地方的認可。“縣里有說法,積極探索建設鄉村體育旅游綜合體,培育鄉村文化、體育休閑、賽事旅游等,加強體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臺江縣體育中心主任張斌說,“想辦法把‘村BA’的招牌‘打’出去,把臺盤村的致富路‘賽’出來。”
“村BA”的走紅,讓大眾看到了鄉村和體育最純真、最美好的樣子,也潛移默化著鄉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臺江旅游增添了一張“文化體育旅游名片”。“文體旅”三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隨著鄉村振興穩步推進,臺江縣探索出一條體育、文化、旅游相結合的產業發展之路,進一步推動群眾就業、收入穩。剛剛過去的暑假,臺江縣老屯鄉長灘村旅游逐步恢復,村里的刺繡館接待了數十個研學團隊。游客的到來,讓長灘苗寨婦女可以“背著娃娃繡著花,養活自己照顧家”。
除此之外,長灘村還組織村里的繡娘進行培訓,承接本地“媽媽制造”工坊的文創產品訂單,多渠道增加收入。

“得益于‘村BA’的熱度,吸引了很多游客到長灘村游玩,體驗原生態文化氣息。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努力挖掘長灘村旅游資源,開發旅游項目,把村子打造成一個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長灘村第一書記周興文說。
清水江畔的施洞鎮曾是紅軍長征的途經地,現存有較豐富的革命遺址、文物和史料。近年來,施洞鎮崗黨略村錨定“紅色旅游”方向,依托紅色教育基地,發揮生態環境良好和苗族風情多彩的優勢,全面加強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利用。
在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的背景下,臺江縣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旅游休閑為業態、紅色文化為靈魂,將紅色文化作為旅游的核心要素,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奏響“農文旅融合”振興曲,利用紅色教育、紅色研學、民族文化,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實現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不斷夯實鄉村振興之基礎。
如今,臺江縣的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一條以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以產業帶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行穩致遠。
來源 天眼新聞
喜迎二十大 | 轉型再出發 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工作紀實之十六:...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惠城區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四川省高校干部師生持續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
二十大報告明晰深化醫改路線圖
貴州政法系統掀起學習二十大精神熱潮
讀黨報 學精神 振士氣 加油干 ——漁業漁政局黨支部深入學習黨...
二十大代表熱議丨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二十大代表風采 | 我是黨代表姬秀花 扎根基層為人民辦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