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2022-10-31 16:00
近年來,滁州市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聚焦多種糧種好糧,加快實施“小田變大田”改革,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為全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蓄勢賦能。截至目前,全市實施“小田變大田”改革372.3萬畝。
一、突出頂層設計。按照規模連片、整體推進的建設思路,把“小田變大田”作為高標準農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項目建設主要內容,一體規劃設計、一體推進實施,實現自然地塊“小并大”。先后制定出臺《關于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指導意見》《江淮風景道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化整體推進示范區建設方案》等8個指導性意見,進一步細化標準、實化舉措,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實施“小田變大田”建設【2度以下坡度(含2度)水田9-27畝、旱地75-108畝;2~6度坡度(含6度)水田寬度布置6-9畝、旱地27-48畝;6度以上坡度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因地制宜,大田化為主】,優先支持在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沿線119個重點村實施。全市235萬塊“小塊田”變成94萬塊“大塊田”,耕種收實現全程機械化,畝均增收100元以上。全市2023-2025年,計劃實施“小田變大田”面積186萬畝,實現田塊數量減少60%以上,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0%以上。
二、突出資金保障。建立健全財政優先保障、金融投資平臺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進一步強化“小田變大田”資金支持。一是整合財政資金。2019年以來,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統籌整合土地整治、水利工程建設、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新增耕地指標收益等項目資金4.5億元,集中支持“小田變大田”改革。二是拓寬融資渠道。出臺《關于創新工作機制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質增效的指導意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加的新增耕地指標、水田面積、糧食產能等產生的收益為償債來源,以市文旅投和8個縣市區鄉村振興投資公司(農業發展投資公司)為融資主體,精心謀劃包裝融資項目,保障“小田變大田”改革項目金融需求。全市2022年實施的70.5萬畝高標準農田預計可實現新增耕地8000余畝、“旱改水”30000余畝,實現收入46億元,確保“小田變大田”改革順利實施。
三、突出規模經營。“十二五”以來,全市結合548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實施“小田變大田”面積372.3萬畝,區域內土地流轉達273萬畝,流轉率由36.2%提升至73.3%,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2022年高標準農田項目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建設任務70.53萬畝,計劃實施“小田變大田”面積52.85萬畝,覆蓋9.18萬戶農戶。在此基礎上,全市大力推廣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制定出臺《關于全面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大托管”示范推廣工作指導意見》《關于深入推進北大荒集團農業生產“大托管”示范工作的通知》等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入北大荒、安徽農墾等一批托管服務領域的“國家隊”“種子選手”,利用這些頭部企業的規模優勢,以提高土地經營規模化和農業生產標準化,實現農戶增收、企業增效、糧食增產等多重目標。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市托管服務面積達100萬畝,其中北大荒集團全程托管核心示范區達18萬畝。全市托管服務覆蓋14.5萬戶小農戶,為小農戶畝均節本增效200元左右。
四、突出建后管護。建立健全多方參與、責任明確、協調順暢、保障有力的農田管護機制,明確由政府分管領導統籌“小田變大田”建后管護工作,將“小田變大田”納入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體管護。制定出臺《滁州市高標準農田保險試點工作方案》,公開招標確定太平洋保險為主承保的4家共保體對全市高標準農田項目進行承保,保險主要針對硬化溝渠及配套建筑物,田間道路、生產路及機耕橋,排澇溝及護岸工程,泵站及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等易損重點工程、易毀單體工程投保,在工程質保期滿的10年內,對因工程質量缺陷和自然災害導致的損毀,及時進行修復,確保項目長效運行。同時,開發管護人員系統,實現管護人員的巡查監督、發現問題實時上傳、語音匯報等功能,實時監督管護工作落到實處,進一步提升“小田變大田”建后管護質量。
南盛湖艷村:黨建引領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
【獻禮二十大】華逸中藥飲片公司:堅持守正創新 以科技推動中醫...
二十大代表話振興 | 劉秀祥:大山深處也可以做出教育的高地,讓...
宜城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后評估)迎檢暨化解村級債務工作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國各地各行業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
【二十大時光】臺江:鼓聲疾 鄉村煥活力
谷文廣:鄉村振興好舵手 百姓致富帶頭人
奮斗者正青春丨駐村書記吳光梅: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當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