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2-11-04 16:12
近年來,宿州市埇橋區不斷夯實“三農”工作發展基礎,良種繁育能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穩居全省第一方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數量居全省第一方陣……一組組關鍵數字,展現了近年來全區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正在埇橋大地徐徐展開:農業綜合產能持續提升,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位于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內的宿州市數字農業指揮中心,一塊“數字農業產業服務平臺”LED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員朱紀斐介紹,在這個智慧平臺上,不僅可以看到全市的數字農業示范基地生產情況,還能夠實時查看農業發展、種植規模、作物品種等情況。據介紹,該項目打造了宿州市農業的生產智能化、產品綠色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字化、服務在線化的數字農業新模式,極大地促進全市農業產業數字化的改造和升級。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整個三農工作中逐漸推廣應用,數字化正在成為激活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能。秋收時節,宿州市埇橋區76萬畝大豆喜獲豐收,在安徽農業大學皖北綜合試驗站科研示范基地,農業科研人員呂秋石正在對培育的大豆新品種實收實測。
“去年申請的新品種,皖黃506,它具有高產優質耐密等特點,三粒莢四粒莢比較多。”安徽農業大學皖北綜合試驗站科研人員呂秋石介紹,今年他們實測的產量達到265公斤左右。
秋糧豐收離不開科技支撐,得益于基地建成的智能化農作物管理系統。農業科技人員依托數字農業云平臺,智能水肥一體化監控系統,通過手機就可以對農作物進行水肥藥藕合噴灌、管理,讓農業生產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達到節本增效30%以上。
安徽農業大學皖北綜合試驗站科研人員呂秋石說:“作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我們要選育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全面提升產學研一體化能力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依靠科技實現農業現代化、智慧化,對于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埇橋而言,現代信息技術為其農業發展打開了新思路,使其更加智能。十年來,全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育良種、用良技、耕良田。通過良田良種良法結合、農機農藝匹配,全鏈條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強力推進“數字+農業”,加快實施“兩強一增”行動,高品質打造長三角“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肉鋪子、金種子”。2013年—2021年,全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800元上漲到13400元,年均增長9%,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全區糧食產量140噸,2021年達到208.59萬噸,增加了68萬噸,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九連豐”,續寫“皖北糧倉”傳奇。同時,埇橋區還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為載體,精心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組織、農業企業三大經營主體。打造具有綜合競爭力的“農業航母”,實現“1+1+1>3”的聚變效應,破解農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農業與二、三產業之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各生產要素之間等的“脫節”問題。目前,全區產業聯合體已發展到110個,區級以上龍頭企業500個、合作社2345個、家庭農場3029個。農村土地流轉率達56.5%,面積達156.56萬畝。
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 構建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助力智慧農業 數字賦能鄉村振興,2022首屆智慧農業博覽會即...
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海外實訓基地——烏茲別克斯坦農業科技園第四期...
[河北]唐山市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達9個
黨建領辦合作社 鄉村振興動力足
廣東省召開全省冬春農田水利建設暨秋冬“三農”重點工作電視電話...
增強脫貧后的內生發展動力——五論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
第五屆進博會 | 數字科技確保進博場館供電“零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