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報 2022-11-25 03:29
孟慶文 記者 劉偉林? ??
北大荒集團大興農場有限公司的49萬畝水稻走向成熟的金黃色,垂下沉甸甸的稻穗,當地農戶管這叫“壓圈”。科技示范戶胡春光托著“壓圈”的稻穗告訴記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科技小屋出“專家”
走進大興農場科技園區,穿過科普長廊,來到科技小屋。記者看到,科技小屋設立了7個板塊,分別為品種展示區、新技術應用展示區、土壤剖面結構分析區、肥料展示區、水稻病蟲害識別區、農業沙盤及“水稻的一生”科普墻。
“我經常來請教一下咱們的專家,確保有一個好收成。”種植戶史慧德今年已經是第3次到這里來尋找答案了。很多種植戶都和他一樣,時常來這里聽講解、看展板、摸標本,全方位的感受、學習水稻的培育技術,從土壤結構到選種標準,從春種到秋收,每個種植環節的疑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
以科技小屋為中心大興農場有限公司形成了7條科技示范帶、9個高標準科技示范點、240戶農業科技示范戶,將科技種田的理念和技術傳輸到49萬畝稻田的每個角落,在農業領域發光、發熱。
科技園區送成果
大興農場農業科技園區成立于2004年,有科技人員9人,他們扎根黑土地,用自身所學不斷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同時也受到這片土地的溫養,試驗項目、土壤化驗、技術培訓讓他們常年穿梭在各條田間路上,給種植戶們送技術、送服務,同時也將收集到的問題回傳,不斷地探索、完善更適合推廣、轉化科技成果的方法。經過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各項科技成果在這片黑土地上真真正正“落地”,并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如今,側深施肥技術應用面積32.8萬畝、北斗衛星導航技術應用面積67.5萬畝、淺濕干節水灌溉技術應用面積48.9萬畝、水田標準化改造9萬畝……
“過去老百姓種地完全靠經驗,品種雜亂,參差不齊。10多年前,水稻平均畝產也就在1000斤左右,園區成立以后,在三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實踐中,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了100%,連年豐收,畝產1300斤的地塊已經不在少數,糧豆總產更是在2021年突破到了41萬噸!”回憶起農業發展的道路,農業發展部副總經理高海軍感慨萬千。近年來,在科技的支撐下,農業抗災能力顯著增強,水稻產量穩中有進,稻米品質日益提高,農業“三減”和黑土地保護卓有成效。
科技示范戶“吃螃蟹”
“現在種地,水稻的好與壞與科技含量有直接關系,我就想把所有科學技術都融匯在我這塊稻田,讓大家看看啥叫新型農民。”胡春光看著自己的“科技示范田”和沉甸甸的稻穗自豪地說。
從春到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衛星遙感變量施肥、變量側深施肥技術、節水灌溉等等,各種新技術、新機械在他家的稻田里輪番“亮相”。勇于挑戰喜歡創新的老胡不僅是水田標準化改造的“領頭人”,更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早在2009年,他就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在自家地里試驗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技術,經過三年試驗,探索出一整套適合建三江地區水稻種植的施肥方式,大大增加了肥料利用率。從此,他在科技創新的路上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大興農場新技術推廣和應用的“第一人”。如今,老胡的地成了科技推廣的“打卡地”。
在科技工作者和示范戶的共同帶動下,更多種植戶走上了科技種田的道路,農場有限公司黨委也逐年加大基礎建設投入,陸續新建雙氧催芽車間2處、土壤化驗室1處、疊盤暗室育秧車間13處,農業科技部門年開展農業技術培訓30余次,形成了以農業科技園區為根基、管理區技術人員為主干、科技示帶為分支、科技示范戶為葉片的農業科技發展體系。
客從海上來 | 進博會溢出效應明顯 大量尖端科技已落地
聚焦進博會 | 工業機器人加速升級 智能黑科技改變生活
全國秋糧已收獲94.7% 秋糧豐收又一年
【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科技創新,讓綠色成...
【桐鄉大看臺】蓮藕大豐收 農戶采挖忙
睢寧的田野里,多項科技助力秋種!
思茅區科技賦能菜農上水平
上農種植業中心:金秋沃野繪就豐收畫卷,多措并舉搶抓“三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