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 2022-11-17 11:39
鶴舞鹿鳴,花葉葳蕤,萬物生靈櫛風沐雨,人與自然美美與共。日前舉辦的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上,武漢以全市濕地面積占區域面積比(18.9%)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而被重點展示,濕地保護的“武漢經驗”,成為這個剛剛晉級“國際濕地城市”的潤澤之地備受世人矚目的重要內容。
有人這樣總結濕地保護“武漢經驗”的主要內容:強化立法、形成體系、分類管理、系統整理、智慧管理、多方聯動。武漢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不斷彰顯“濕地花城”生態底色,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湖鄉山水”美麗畫卷的諸多經驗和做法,的確值得其他地方學習借鑒。進而言之,我們不應將濕地保護的“武漢經驗”僅僅當做生態文明建設的“真經”,“武漢經驗”之所以被各方所珍視,還因為其中蘊含了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層次邏輯,這正是“武漢經驗”不局限于生態領域的價值所在。
“武漢經驗”的價值體現在系統思維上。作為全球內陸濕地資源最豐富的三座城市之一,武漢打造“國際濕地城市”看似具有先天優勢,其實不盡然。現在擁有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10個濕地公園、165條河流、166個湖泊的武漢,曾經一度因圍湖造田、房地產及城市圈擴張影響,湖泊萎縮嚴重,被污染的水體擾亂了濕地的生態系統,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對此,武漢選擇系統立法先行、系統整理跟進的策略,不僅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臺《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還相繼出臺生態補償辦法等配套法規,用激勵機制引導農民調整種植和養殖方式,緩和人鳥矛盾;不僅積極實施長江大保護,還將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其中。系統思維讓“武漢經驗”避免了“單打一”的點狀突破和資源的單向流動,實現了“四兩撥千斤”式城市整體發展。
“武漢經驗”的價值體現在創新思維上。城市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是提升治理能力的主戰場。沒有創新思維,城市治理或陷入“一刀切”的簡單思維模式,或落進刻舟求劍的僵化思維怪圈。
武漢在濕地保護中充分運用創新思維,在全市濕地自然保護地安裝微氣象、水文、水質、土壤及鳥類圖像識別、聲紋識別等環境和生物因子物聯感知設備,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濕地生態組分、生態過程、威脅因子等進行實時監控和動態監測,提升濕地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水平。創新思維助力武漢成為“世界濕地城市”,也必將從整體上推動市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治理能力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武漢經驗”的價值體現在辯證思維上。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揮而就。“武漢經驗”展現的辯證思維最具啟發之處在于,首先抓住長江大保護、兩江四岸整治、大東湖治理、漢陽六湖聯通等一批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進行重點突破,以此帶動小微濕地變身城市“毛細血管”和公眾親近自然的家門口公園,從而形成了全社會關注生態改善、參與生態建設的良好局面。
濕地保護的“武漢經驗”告訴我們,超大城市治理千頭萬緒,做好區分階段、把握過程、慎終如始,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城市治理就能贏得主動權。 (勞利)
從低收入戶到年收入十多萬元,他的經驗是……
中站區朱村街道:硬化背街小巷 點亮“生態宜居星”
讓民生大事可感可知 繪就生態宜居新畫卷
久治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新畫卷正漸漸清晰
浙江省浦江縣鄭家塢鎮:聚焦生態與發展 繪就宜業宜居美麗畫卷
徐州豐縣大沙河鎮:多措并舉 全力打造生態宜居幸福宗集
林七鄉: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點亮“生態宜居星”
蘇州黃埭:努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