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8 01:37
“放生”是流傳在受佛教影響的東亞國家里的特有現象,本是基于樸素的愛護生命理念、將被人類捕捉的動物放歸大自然的風俗習慣,放生者大多抱著“行善積德”的心態為之。
但是一些所謂的“愛心放生人士”總會不定期地吸引互聯網的關注。
而他們風靡網絡的方式則是——放生各種匪夷所思的物種。
比如前段時間的放生礦泉水。雖然看上去是一種人畜無害的行為,但這種不講科學、盲目崇拜,刻意拔高放生意義的行為背后所隱藏的社會心理卻值得警惕。若是個別人的愚蠢得到擴大,把“放生”概念帶偏,弄得“萬物皆可放生”,那就不只是個笑話了。

還有前幾年的放生寵物龜。但這基本上會要了它們的命:

(截圖來自鳳凰WEEKLY)
多地都有人放生毒蛇,甚至導致了村民死亡的悲劇:


放生外來物種鱷雀鱔。但它不僅會破壞我國生態平衡,還會攻擊人類,堪稱“百害而無一利”的外來生物入侵者。最后為了抓捕這兩條鱷雀鱔,當地甚至抽干了整個湖的水:

放生有害魚種“清道夫”。殊不知清道夫在我國國內幾乎沒有天敵,并且所到之處魚卵都難以存活,會嚴重破壞我國的生態鏈:

很多時候,放生者大多抱著“行善積德”的心態為之。但如果放生的手段不合理,那就不是行善而是作惡,放生可能變殺生,功德可能變缺德。甚至還有違法的風險。
如針對上文中提到的放生鱷雀鱔、清道夫行為,隨意放生外來入侵生物會對自然生態造成負面影響,破壞生物多樣性,還會威脅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并且我國法律對物種放生有嚴格規定,未經批準擅自釋放或丟棄外來物種,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屬于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被追究刑事責任。
從樸素的觀念看,放生是基于愛護生命的理念、將動物放歸大自然的風俗習慣。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放生只是野生動物復健的最后一個環節。所謂野生動物復健是指為那些受傷、遭遺棄或者其他需要幫助的野生動物提供救護、安置、喂養,最終使其返回自然的活動。
《野生動物復健簡化標準 第三版》中的野生動物復健的標準化程序如下:第一步是動物的收治,第二步是穩定動物狀況,第三步是初步檢查,第四步是初步治療,第五步是康復治療,第六步是放歸前訓練,接下來是放歸評估,最后才是放歸野外。
并且放歸的地點和時間也很有講究。從地點來說,對于野外捕獲地點確切的野生動物,放歸時盡量接近原處。對那些不能確定來源的野生動物,要盡量放回接近其生境的地方。從放歸時間來說,冬天不是放歸蛇、龜等變溫動物的好時候。對于收治的候鳥,問題要更復雜些,如果康復時已經過了遷徙季節,最好將其放歸到它的遷飛目的地附近。
鑒于目前我國野生動物救助復健機構相當稀少,如果覺得以上這些步驟太復雜太專業,還是不要自作主張,及時聯系相關部門,讓專業人員處理。可不要把“放生”變成“殺生”了。
| 參考資料:【解局】這是放生還是殺生?(俠客島)
中國人放生,可能比殺生更殘忍(鳳凰WEEKLY)
隨意放生有害魚種“清道夫”求福?網友:這種福氣給我都不要(共青團中央)
“放生”礦泉水,是什么人類迷惑行為?(中國新聞網)
如此放生,腦子有坑!(果殼)
觀察者網
| 綜合整理:農視網三農頭條編輯 劉怡迪
玉米儲藏不可不知的幾點
劍河:發展林業“碳匯” 釋放生態紅利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我們的新時代丨林業工程師毛英:讓丁香綻...
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李克強回答中新社記者提問時說:"關門"可不是"大吉"!
談“激”色變?大可不必!這樣最安全
放生不當惹麻煩
積德行善求福報?“愛心人士”在景區放生鱷魚!官方緊急搜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