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日報 2022-11-27 04:45
收割完水稻、平整完土地……11月19日,賀蘭縣稻漁空間忽然安靜下來,但這只是暫時的。
一輛皮卡車拖著一輛雪地越野車駛入稻漁空間,紅色的雪地越野車停放在了多臺造雪機旁。這幾天,稻漁空間冰雪樂園的造雪機即將轉動,為2022北京冬奧會后的首個冰雪季做準備。
春夏秋冬,稻漁空間不停忙碌著。一年里,稻漁空間的2600畝水稻田,除了產出水稻外,夏秋季,承載了游客的“綠色心情”:入園游客8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00萬元左右;今冬,游客又將來到這里共赴冰雪之約。趙凱說,“一產”提質增效,“二產”引領帶動、“三產”融合示范,稻漁空間實現一地多收。
當日,陳學龍、孫玉珍、王淑霞3名在稻漁空間打工的農民正忙著給冰雪樂園扎圍欄。“干完這項工作,我們也該休息了。”年年在這里打工,從春季干到冬季,3人開心地告訴記者:今年錢包比往年更鼓一些,流轉土地和打工2項收入加起來有五六萬元。
雖然是和黃土地打交道,但是60多歲的王淑霞每天出工前也不忘“涂脂抹粉”。3年前,她看到兒媳婦文了眉,愛美的她也緊跟潮流。“孩子們都有收入,不需要我貼補,自己掙的錢完全由自己支配。”王淑霞說,即便面朝黃土也要“美美噠”。
指著2號、3號設施大棚,孫玉珍驕傲地說:“它們就站在我家地里。”土地沒有流轉前,孫玉珍只知道種小麥、玉米等,土地流轉后,這片地連片種植了水稻,去年,這里又建起了大棚。種了一輩子地,如今走進大棚的孫玉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辣椒株比個,辣椒株高出自己一頭;用手測量單個辣椒的長度,右手接連量了2拃還沒有測到頭。她感慨地說:“過去的種植方式和方法肯定長不出這么好的辣椒,這全是科技種植的成果。”
稻漁空間所在的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以前是夏季水汪汪,冬季白茫茫。在孫玉珍記憶里,過去四十里店村夏季種水稻,所以地里一片水汪汪,到了冬季,土地返出白堿,看上去像被白雪覆蓋。如今,通過稻漁共生的生產模式,讓這里徹底變了模樣,昔日的鹽堿地如今變成了誰見誰夸的示范田。
從最開始種植有機水稻,逐漸發展到稻漁立體種養,如今形成了休閑觀光農業。賀蘭縣稻漁空間以稻漁立體生態種養的“稻漁空間”為載體,探索出一條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新模式。目前,園區每年產出大米260萬公斤,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帶動周邊農民80余人就業,還吸引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行業來這里現場觀摩。
將來這里會變成啥樣?質樸的陳學龍等人毫不猶豫地回答:“只會越來越好。”年輕的趙凱則說,他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領,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大舞臺”,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用實際行動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記者 喬素華)
2022年四川省紅葉生態旅游節暨理縣紅葉溫泉冰雪季開幕
在空間站架起“天橋”
“T”字構型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活動看點
聚焦綠色產業 APEC開啟更大合作空間
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推進亞太經合組織數字經濟合作進程
河源11名農機高手稻田間比武,誰能奪魁?
《稻田油菜免耕飛播生產技術規程》等160項標準自2023年3月1日起...
“奧運冠軍之城”七臺河破冰突圍 正式融入全省冰雪旅游精品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