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2年11月17日 06 版 2022-12-08 14:58
“雙減”政策出臺以來,各地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學校也積極落實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的有關規定,著力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開展學校課后服務。“雙減”政策的推出,為鄉村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由于受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等影響,鄉村教育發展具有特殊性。落實“雙減”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鄉村教育的特殊性,要基于鄉村教育的特點、優勢及需求,探尋屬于鄉村自己的“雙減”之路。

考慮鄉村學校的規模困境,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半p減”政策強調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此背景下,實現學校教育提質增效、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國鄉村地區,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學校規模普遍偏小。在生育率下降、鄉村學齡兒童大幅減少的同時,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城鄉教育的不均衡發展,許多鄉村學生主動或被動地進城上學,鄉村學校規模不斷縮減,鄉村小規模學校大量存在。當前基于理想學校規模設定的城鄉統一的教職工編制標準,未能充分考慮鄉村學校規模效益低的事實,使得鄉村學校教師數量相對短缺,教師結構不合理,學校發展面臨困境。在“雙減”背景下,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和管理水平,打造高效課堂,提供高質量學校課后服務,這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鄉村學校的規模困境愈發突出。一方面,由于鄉村學校教師數量短缺,教師原本的教學工作負擔較重?!半p減”政策要求學校提供課后服務后,鄉村學校缺乏師資補充或外援,課后服務基本由本校教師承擔,這進一步加重了鄉村教師的工作負擔。在此情況下,鄉村教師難以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打造高效課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等,需要教研團隊的專業支持。在“雙減”政策實施后,許多城鎮學校將改進課堂教學、優化作業管理納入學校集體教研體系,通過教研組的引領帶動切實提升課堂教學和作業改進實效。但鄉村學校受學校規模和師資力量所限,難以形成教研氛圍,教師缺少必要的教研支持,或持續處于“摸不著頭腦”的自我探索狀態,教學質量提升任重道遠。
為此,應充分考慮鄉村學校的規模困境,從師資這一影響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入手,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要多途徑豐富鄉村學校課后服務師資力量,通過進一步完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師資配備標準,聘請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或志愿者共同參與,在學區內實行課后服務教師走教與共享等,減輕鄉村教師過重工作負擔,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學質量提升。同時,還要改進學校教研管理制度,針對鄉村學校教師少、難以形成教研氛圍等問題,鼓勵鄉村小規模學校定期進行跨校教研,或在學區內成立“聯校教研組”,每科選拔幾名優秀教師,帶領學區內所有本學科教師就備課、課堂教學、課后評價、作業設計以及校本課程開發進行教研,在高階引領、抱團發展的基礎上,切實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挖掘鄉村教育的潛在優勢,打造鄉村特色學校課后服務。鄉村自然環境與生產實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接觸自然、體驗勞動的便利條件,是鄉村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重要的潛在教育資源。同時,鄉村學校班級規模小,個體互動與個體化關注機會更充分,若能利用好這一特點,在課后服務環節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將有效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然而,在“雙減”落實過程中,不少鄉村教師缺乏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利用鄉村各種在地教育資源提供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多元化課后服務內容。加之鄉村學校師資有限,特別是藝體類教師缺乏,教師組織和指導實踐活動的經驗不足,導致許多鄉村學校開展的課后服務內容單一,以課后復習和作業看管為主,學校課后服務異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甚至加劇了學生的厭學情緒。此外,不少鄉村教師在課后服務中沒有充分利用小規模班級的優勢,在課后服務中依然采用集體式教學,從而影響課后服務質量。
在落實“雙減”政策時,鄉村學校應考慮鄉村教育的潛在優勢,打造鄉村特色學校課后服務。在課后服務的內容上,鄉村學校要回歸自然、回歸生產實踐,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開展與生產勞動相關的戶外拓展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鄉村學校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挖掘鄉土文化、民間藝術等鄉土資源,聘請鄉賢藝人、非遺傳承人等,開展具有鄉土特色的課后服務,發揮鄉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課后服務的時間上,考慮到不同學生上學距離和方式的區別,可以制定能供學生選擇的靈活性課后服務時間。在以學校教師為主的基礎上,可以邀請有特長、有能力的志愿者參與其中并發揮所長,打造多元化的學校課后服務團隊。在課后服務的形式上,要發揮鄉村學校小班化的優勢,努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
考慮鄉村社會的組織特征,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輕了學生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使學生在家庭、社區中的活動時間增多,受其影響也更大。鄉村是熟人社會,鄉村學校更容易與家庭、社區建立緊密聯系,共同塑造學生成長所需的良好環境。同時,鄉村家庭、社區也有其劣勢。一方面,部分鄉村地區留守兒童、貧困兒童等處境不利群體比例較高,一些鄉村學生由長輩隔代撫養,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整體偏低,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家庭教育能力有限,造成鄉村家庭教育滯后甚至缺失。特別是“雙減”政策實施后,隨著學?;貧w教育主陣地,有些家長更是將家庭教育的責任推卸或轉嫁給學校,導致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越發嚴重。另一方面,鄉村社會獲得的資源投入較少、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博物館等校外活動場所,相關研學實踐基地建設不健全。同時,有的社區缺乏參與學校、家庭教育的意識,也缺乏與之聯動整合資源的有效措施。這些都使得鄉村地區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力量分散,合力不足。
“雙減”政策要在鄉村更好地落地,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因此,要考慮鄉村社會的組織特征,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要明確各自在“雙減”中承擔的角色、責任與義務。在此基礎上,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及時溝通學生學習成長情況,引導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要與社區、社會機構等合作開設家長學?;蚓€上家庭教育指導平臺,做好“雙減”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學習指導,引導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豐富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知識儲備,讓家長學會與孩子進行有質量的交流與互動。同時,社區要盤活其教育資源,可以利用村委辦公室、鄉村活動中心等社區公共機構或一些安全適用的公共場地,開展公益性社區課后服務和假期托管服務。此外,學校、村委會相關人員要密切溝通,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做好重點家庭的幫扶指導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背景下的教師深層跨校交流研究”(BHA200143)階段性成果)
作者:曾文婧
■?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講師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2年11月17日 06?版
圖片來源?| 新華社
武平中赤:發展“白背草+”立體林下經濟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扛紅旗 當先鋒 臥佛寺鎮:力促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
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白泥井鎮:“五抓五促”引航鄉村振興新征...
鄉村振興 爭創四星級 惠民助振興
【學習貫徹二十大 踔厲奮發開新局】敦煌實施道路硬化工程 打造鄉...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 | 貴州:臺盤村的鄉村振興新思路
天祝縣大泉頭村:繪就美麗鄉村圖景 打造宜居幸福家園
天祝縣南泥灣村:黨建引領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