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視網 2022-11-21 18:58
鄉村振興新征程,光影增輝二十大。2022年11月6日,2022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五屆中國農民電影節系列活動之“溫暖光影最美綻放”鄉村電影發行放映大會,在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廣電中心演播廳舉辦。會上,來自國家影視行業和地方政府的負責同志、國內影視創作發行放映三大版塊的業界大咖、鄉村電影放映員代表等齊聚一堂,聚焦“三農”題材影視作品創作、農村電影事業發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話題,進行全方位、多層面、深層次的探討、交流、互鑒,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鄉村電影建言獻策,為農村題材電影創作把脈,共話共建共創影視傳媒事業的未來,推進鄉村電影發行放映工作開新局、創新章、譜新篇,用鏡頭記錄美麗新農村,用光影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三農”搭建平臺 電影架起橋梁
“‘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聚焦鄉村振興主題,創作優秀影視作品,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廣大影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孫密宏在致辭中開門見山地說,“電影是時代前行的印記,是優秀文化的承載,是美好生活的畫卷。辦好鄉村電影發行放映大會,是影視傳媒工作者聚力鄉村、聚焦‘三農’的一次生動實踐。要以‘三農’為基,搭建一個平臺,共創更加鮮活的鄉村電影;要以電影為媒,架設一座橋梁,共促更加繁榮的鄉村文化。”

孫密宏指出,農村電影事業的發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先進科學文化知識、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培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助力發展農村題材影視作品,構建更加堅實的電影發行放映平臺至關重要。要深挖美麗中國、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三農”題材富礦,講好“三農”故事,唱響“三農”聲音,共創新時代影視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孫密宏闡述,電影就像架設在繁榮鄉村文化藝術創作和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一座橋梁,健全鄉村電影發行放映體系,鄉村文化就會“活”起來;電影聚焦農民原汁原味的生產生活,鄉村文化就會“亮”起來;用電影溝通串聯鄉村公共事業,鄉村文化就會“強”起來。要借助農民電影節的聚合力,堅持政府搭臺、文化唱戲、產業助力、群眾受益,讓鄉村電影發行放映更具生命力、持久性。要積極培育發展鄉村電影發行放映產業,依托國家政策,發揮本土優勢,構建制作、發行、放映于一體的影視聯盟,開拓以電影為主體的演出市場,因地制宜帶動鄉村文旅、主題節慶、特色農產品展映等特色文化產業,共促農業農村文明走向新的輝煌。
展示“三農”窗口 鄉村振興平臺
“南陽古稱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處,長淮之源、伏牛之脊,物華天寶、玉潤花香,四圣故里、人杰地靈,市域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1萬,經濟總量位于河南省第三。”南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華鋒在致辭中,如數家珍般地向與會嘉賓推介,南陽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山青水秀的生態宜居綠城、活力迸發的創新創業新城,是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周華鋒稱贊,農民電影節是展示“三農”發展的窗口、傳播中國優秀農耕文化的載體、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平臺。南陽作為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經明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僅著力推動農民群眾持續增收,而且高度重視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深入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活動。截至目前,全市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投入設備206套、400多位放映員,放映44000多場,累計受眾達450余萬人次。
周華鋒表示,南陽將充分發揮農業資源、人口市場、區位交通等優勢,大力支持鄉村電影創作、發行、放映,為南陽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光添彩、貢獻力量,并誠邀大家多到南陽走一走、看一看,深入挖掘蘊藏在南陽大地的豐厚文化資源,用“三農”影視作品講述南陽故事,講述新時代“三農”故事,展現新時代農村風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扎實深入生活 擔當責任使命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里,參加2022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五屆中國農民電影節盛會,讓我們電影人感到很親切、很激動。”在鄉村電影發行放映大會主旨演講開始,著名導演肖桂云高興地說,“過去設有金雞、百花、華表等各式各樣的電影節,現在又有了農民電影節,而且非常具體實在,讓電影人肩負的責任油然而起。”

肖桂云是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獲得者,她執導的電影多次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華表杯”政府優秀影片獎,代表作有電影《開國大典》《重慶談判》《田野又是青紗帳》等。
肖桂云講述,自己和愛人李前寬都是闖關東的后代,身體里流淌著農民的血液,心靈深處永遠保存著對農民的一種親情、熱情、感情。她回憶,自己在上高中、大學的時候,不斷地下農村,無論是深翻地、栽稗子、掰包米、收高粱,幾乎所有的農活都干過,對農民有很深的感情。畢業后來到“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制片廠,與愛人李前寬先后在電影《青松嶺》《戰洪圖》里邊當場記,開始了走向電影工作者的第一步,并且跟著名導演蘇里、袁乃晨等在一起工作,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老一輩導演革命的傳統精神和勤懇敬業的工作態度,對其影響和受益很大。在改革開放的時候,面臨著很多的電影題材,很多人都愿意到大城市去拍電影。但我們覺得農村是我們最親密和首起的地方,還是非常認真地到農村去拍電影,先后拍攝了反映上海知識青年到吉林長白山偏遠山村插隊的電影《甜女》,反映改革開放經濟大潮來臨之際呼吁重視文化教育的電影《鬼仙溝》,反映改革開放歷史潮流滾滾向前的電影《田野又是青紗帳》。
肖桂云指出,只有深入生活,才會有對生活的感悟和提升。面對新時代新農民,我們要有新的感悟和體驗,找到更深刻的表現手法。作為電影人,應該為農村拍出不負時代的好影片,這是我們電影人的責任使命。特別是在新征程當中,我們是新征程的見證者、親歷者,我們應該拿出我們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打造出一個真正接地氣的、振興農村發展的新農民形象,拍出一部深刻、形象、生動反映今天農民狀況的農村題材影片,讓這部影片綻放在人們的心中。
挖掘農村題材 講好農民故事
“參加2022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五屆中國農民電影節,看到開幕晚會的強大陣勢,令我心潮澎湃,讓我感受到了中國農民昂揚向上的氣勢,感受到了中國農民電影節應該有的這樣一種磅礴的氣勢和氛圍。”在鄉村電影發行放映大會主旨演講上,著名導演尤小剛精神振奮地說。

尤小剛是中國電視劇金鷹獎、中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的獲得者,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短視頻內容工作委員會主任,代表作有電視劇《緊急起飛》《凱旋在子夜》《孝莊秘史》《楊貴妃秘史》等。
尤小剛回憶,當年自己從部隊轉業進入電影學院拍攝的第一個片子,就是農村題材的電影《麥客父子》。后來,又拍攝了反映改革開放時期城鄉生活中各種機遇和矛盾的電視劇《都市放牛》,全景式展現改革開放的電視劇《狂潮》。
尤小剛講述,農村電影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建設時期發揮了很大作用,如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李雙雙》《朝陽溝》等,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電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更加深入人心。下一個百年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民族復興、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的城市建設和農村建設是在同步進行的。進入新時代,中國城市和鄉村的界限在進一步融合,將不斷出現智慧鄉村、智慧城市。電視劇、網劇的發展與廣大農村題材都是緊密相連的,特別是大型互聯網網站已成為一個傳播的主要渠道。
尤小剛深刻地指出,農村題材的影視劇是我們創作的一個巨大的富礦,非常有挖掘的潛力。新時代發展在農村表現還是比較明顯的,農民不再是簡單上的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是一個積極參與到中國整體建設上的形象。沒有農民工,嚴格地說起來,就沒有城市的發展;沒有現代農業,嚴格地說起來,就很難做到中國人端好自己的飯碗。同時,在新與舊的觀念交叉中間、在新與舊的關系中間、在新與舊的家庭中間,都發生著很深刻的變化,這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挖掘、去表現。但不管什么作品,都要講一個好故事。象2022年年初播出的電視劇《人世間》,真實地講述了人們關心的故事,在整個傳媒和互聯網會員中都引起了很好的收視。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去發現生活中間的矛盾,發現生活中的美,去批判生活中的丑,這是文藝作品最重要的任務。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下一步農村題材肯定會有一個長足的發展。
深植農村土地 關注命運變遷
在鄉村電影發行放映大會圓桌對話上,著名制片人、評論家、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鵬舉,首先回望了中國農村電影的發展歷程。他說,中國共產黨剛剛走過100年的歷史。在這100年里,中國共產黨人深深地植根于中國農村這塊土地,深深地依靠著中國農民,才走到今天和輝煌。100年來,電影電視作品也在不斷地反映著中國農民的深刻變化和他們命運的變遷。

王鵬舉講述,從早期的電影《怒潮》《洪湖赤衛隊》到后來的《白毛女》《地道戰》《地雷戰》《暴風驟雨》,從《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汾水長流》到后來的《李雙雙》《朝陽溝》,從改革開放后的《秋菊打官司》《籬笆女人和狗》三部曲到《劉老根》《鄉村愛情》,一直到今天的《山海情》《大山的女兒》,還有最近剛剛播出的《運河邊的人們》《幸福到萬家》等等,都有力地詮釋了中國農村電影創作實際上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國農村這塊土地,植根于中國農民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命運的變遷之中。只有植根于生活,真正地去體驗農民的情感、農民命運的變遷,才能夠拍出真正打動人的作品。
王鵬舉指出,現在我們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中國農村題材的影視作品如果僅僅是反映鮮花盛開、綠色的田野、由茅草房蓋成了樓房,那只是物質的變遷。新時代中國農村的影視題材、中國農民的影視題材,應該有一個新的發展。我們非常可喜地在電視劇《幸福到萬家》中已經看到,主人公何幸福不僅僅是表現中國農民在物質生活上的變遷,她已經在追求精神上的現代化,要融入現代社會,用現代觀念、法律觀念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去改變農村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習慣,使中國農民真正昂首邁入一個新農民、一個新的國家主人的行列,這正是中國影視人在新時期影視創作上應該著力去努力的地方。相信有著幾十年傳統的中國影視和影視人,在新時代只要能夠深入生活,真正地去面對生活、體驗生活,就一定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電影和電視劇,奉獻給我們的觀眾。
王鵬舉希望,通過農民電影節的舉辦,增強編劇、導演、制片人和制作單位創作農村題材的信心,讓大家的視覺更多地關注農村題材,更多地投向農民的精神和生活變遷。我們不僅需要輕喜劇,更需要厚重的歷史,更需要表現一個大的時代變遷的作品出現。如果說一部《人世間》電視劇能引發全國觀眾的轟動性效應和關注,那么也期待著有農村一個家族、一個家庭、一個村莊這種史詩般的電影作品問世。
聚焦城鄉融合 展現時代新貌
“我作為一個文學創作者,覺得人們過去對農村題材電影那么愛看,主要是觀眾置身于那個年代。”國家一級編劇蘇潤娟在圓桌對話中說,“現在我們國家已經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還是拍過去那個年代的電影,觀眾是不會滿足的。”
蘇潤娟是國家一級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農村電影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她創作的《兩個人的芭蕾》獲得第十一屆華表獎優秀夏衍文學劇本獎,《今生欠你一個擁抱》獲得第二十八屆飛天獎、第二十五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
“中國農村現在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不斷地融合,農村題材未來應該朝著城鎮化的方向去創作。“三農”電影應該深挖農村的變遷,通過生動的故事展示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進程。”蘇潤娟目光前瞻地說。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農民電影節的創辦,呼喚著14億人重新回頭看農村,看農村的電影、看農村的父老鄉親、看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蘇潤娟希望,“大家多多在網上點擊中國農民電影節,多多地看網上農村題材的老電影、新電影。”
貼近農民生活 彰顯現代價值
“新時代農村呼喚貼近農民生活的電影,通過農村題材電影推出更多具有民族史詩級敘事的優秀作品。”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農村電影院線分會會長李建軍指出。
電影《大山的兒子》主創代表、制片人、北京伯樂聚星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秀云說,“優秀的農村電影可以通過教育塑造群眾的思想,引領新農村的發展進程。”
“從創作的角度講,影視的社會化功能是很強的,其傳達的價值觀對觀眾的影響是很大的。”編劇、導演張帆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國家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呼喚很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建設鄉村。我們要多推出喜聞樂見的、傳遞真誠勤勞善良愛國的、兼具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的優秀農村影片,創作出更多符合現代社會價值的農村電影,讓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上農村電影,為他們在鄉村振興工作和創業中提供正能量。”
張帆希望,在電影的發行放映中,要多關注農村基層放映員群體,他們是連接電影和鄉村的一個通道。農民電影節將促進農村電影更加繁榮起來,創作出能被農村青年和各個年齡段喜歡的電影,期待出現過去那種鄉村萬人空巷的觀影壯觀場面。
堅守放映初心 照亮鄉村夜空
鄉村放映員是大山里的光影守望者,是田野中的文化傳播人。在鄉村電影發行放映大會上,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孫密宏,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農村電影院線分會會長李建軍,為蘆海平、陳益剛、張偉、姜廣軍4位“最美鄉村放映員”代表頒發榮譽證書。四位“最美鄉村放映員”分別講述了他們多年來的電影放映故事。

“我從事電影放映工作已32年,從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在電影公司上班,經歷了電影從膠片放映時代到數字放映時代,見證了方城農村電影放映事業的發展歷程。”南陽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方城工作站站長、方城電影放映服務中心主任蘆海平講述,自2008年開始數字電影放映以來,按照每村每月不少于一場的放映要求,組織了30多支放映隊伍,常年奔走在方城農村大地上,為廣大人民群眾送上豐富的文化食糧。
蘆海平介紹,2022年以來,我們已在全縣569個行政村(社區)開展流動放映7180余場,惠及群眾85.6萬人次。在日常放映中,我們采取“菜單式”和“訂單式”的放映服務方式,將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農村科普教育等精彩影片送到廣大鄉村,讓農村夜晚變得“有聲有色”。

蘆海平表示,將乘借此次全國農民電影節在方城舉辦的東風,一如既往發揚農村電影人不怕千辛萬苦、不怕跋山涉水的敬業和吃苦精神,進一步把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作做細做實,讓更多群眾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為鄉村振興助力添彩。
四川省宜賓市映三江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放映員陳益剛講述,對于每場放映,我都會仔細地調試放映設備,讓群眾享受最佳的觀影效果。我自己還購買了普光燈、伸縮桿,把大家觀看電影的場景進行拍照,分享在全市放映員群里。我還征求村民對影片的喜好和想法,并反饋訂片需求,實現訂單式選片。6年來,我為當地村民放映電影1700余場,觀影群眾8萬余人次。每當晚上放映時,看到村民們聚精會神地享受著電影大餐,感到工作特別有意義。
“我將繼續植根三江大地,服務廣袤農村,用電影傳播科學理論和先進文化,筑牢農村電影這塊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宣傳思想文化陣地。”陳益剛堅定地說。
“我從事電影放映工作,主要是因為父親的原因。我的父親干了一輩子電影放映工作。1997年我從部隊退伍后,接過了父親的傳承,成了一名最基層的放映員。”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放映員張偉講述,這20多年來,放映每一場電影,我時刻想著老百姓的觀影感受,結合老百姓的需求,選擇更好的片源,把黨的聲音送到觀眾中去、送到千家萬戶。
吉林省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東豐放映服務站放映員姜廣軍講述,我1983年從事電影放映工作,下農村放映,就是六七歲的小孩都認識。每次放電影到村里,大家都高興地說,哎,放電影的來了!我下鄉放電影,就是人越多越激動。能把電影送到廣大老百姓身邊,讓老百姓歡迎喜歡,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當天,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與人民網人民視頻共同發起的“光影里的鄉村中國”短視頻征集計劃正式啟動,面向第五屆中國農民電影節主承辦城市及全國其他鄉村地區,征集風光印象、手藝匠心、美食好物、最美鄉村放映員、鄉村振興成果記錄等主題的短視頻,其中的“光影里的最美鄉村放映員”,正是面向鄉村放映員進行短視頻征集,講述放映員從業背后的故事,記錄放映員日常工作的瞬間,用手中的鏡頭展現鄉村放映員的最美風采。
(通訊員:河南省方城縣委宣傳部 陳新剛)
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白泥井鎮:“五抓五促”引航鄉村振興新征...
鄉村振興 爭創四星級 惠民助振興
【學習貫徹二十大 踔厲奮發開新局】敦煌實施道路硬化工程 打造鄉...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 | 貴州:臺盤村的鄉村振興新思路
天祝縣大泉頭村:繪就美麗鄉村圖景 打造宜居幸福家園
天祝縣南泥灣村:黨建引領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內蒙古林西縣:美麗鄉村“顏值”“氣質”雙提升
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啟動聯合制訂《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