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22-11-29 12:10
紅彤彤的柿子用細麻繩串起來吊在屋檐下,黃澄澄的地瓜干、黑黝黝的干菜,鋪在圓形或方形的竹匾上,在一片片黃色夯土墻老屋前的石板上、木架上,接受陽光的撫慰。這里是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的“網紅村”——陳家鋪村。
正逢曬秋,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陳家鋪村的停車場經常爆滿,多數游客必須換乘大巴進村。
1990年出生的雷樹冰,是陳家鋪村云夕摩加民宿店長,在村里生活了3年。雖然是外鄉人,但他已熟悉陳家鋪村的各種時令。這兩天,他把松陽的豆腐裹上辣椒面兒,鋪在本地稻草的“溫床”上,靜待豆腐轉成腐乳。今年頭茬兒冬筍剛收獲,算算日子,馬上又到了曬醬肉、曬臘腸的時節。
每年冬天,這些充滿陳家鋪村味道的土貨通過雷樹冰的朋友圈,銷往全國各地,也給陳家鋪村的村民換來了“真金白銀”。
陳家鋪村坐落于海拔850余米的懸崖峭壁上,因為山高路遠,產業發展受限,這里曾被當作“整鄉搬遷,下山脫貧”的對象。陳家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鮑朝火介紹,以前的陳家鋪村,是典型的“三無村”——沒人、沒錢、沒資源。2014年,陳家鋪村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陳家鋪村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切入點,完成了對50余幢老屋的生態修復工作,先后引進工商資本1億多元,基本形成了生態農業、民宿經濟、文化創意等多元化鄉村經濟,成了遠近知名的“網紅村”。
通過引進云夕摩加、飛蔦集等民宿品牌,植入咖啡吧、書店、茶社等一系列新業態,陳家鋪村帶動1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30%農戶閑置房屋流轉增收,今年村集體實現經濟收入100余萬元。
黨的二十大后,去陳家鋪村的山路上,多了數字監測設備,實時提醒車速和對向來車情況,智慧公路項目讓陳家鋪村的交通更為便利。
11月21日晚上,四都鄉黨委書記陳鵬和鮑朝火在陳家鋪村夜訪,與民宿業主、游客對談。恰逢世界杯舉辦,陳鵬說:“黨的二十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描繪了新藍圖。我們四都鄉有國家傳統村落的集群優勢、高山云谷的生態優勢,希望四都鄉、陳家鋪村能成為像世界杯一樣受熱捧的全域旅游高地?!?/p>
“有人說陳家鋪村是網紅。我和村班子思考的問題是,陳家鋪村能紅一年還是兩年,要如何才能長久地紅下去,真正為村民帶來可持續的發展。”鮑朝火說,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鄉村振興,“等不得也急不得”,最關鍵的一點,要有青年人扎根鄉村,持續參與鄉村振興。
作為鄉賢被引回村里工作的鮑朝火,是村里第一個從外地回來的青年,當時30歲。鮑朝火的父親是村里的老支書,開始并不支持兒子回來工作。鮑朝火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父親就在后面做“反工作”。
如今,村里有了新業態,但所有的運營都要靠青年。本地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外來青年也待不久。先鋒書店店長立夏,是留在陳家鋪村時間最長的外來青年。剛來時,她也被山里艱難的條件嚇到過,也曾哭過。鮑朝火做通了父親的思想工作,老書記主動承擔了給這些外來青年做飯的任務,這些淳樸細致的鄉情,是立夏留下的重要原因。
立夏、雷樹冰的朋友圈,是陳家鋪村對外的一扇窗。陳家鋪村的云、陳家鋪村的味道、陳家鋪村的淳樸鄉情,都通過他們拍攝的照片、短視頻傳播出去。如今,云夕摩加民宿為村里50歲以上的婦女提供了7個就業崗位,她們每個月平均收入在3500元左右,加上賣土貨和村里分紅,有的年收入達10萬元。
雷樹冰也從外來者的視角挖掘陳家鋪村的本土文化,慢慢復活一些鄉村肌理。最近,民宿阿姨用稻草編的蒲團“火”了。這本來是村里阿姨都會的一項傳統手藝,以前她們在溪邊洗衣服時膝下墊個蒲團,但漸漸沒有了使用場景。雷樹冰讓阿姨編了一些放在民宿大堂,這引起了游客的關注,有人定制后掛在墻上做裝飾。雷樹冰由此想到,開發一些傳統編織技藝研學項目,使用本地的棕絲、稻草等天然材料,讓住店客人跟著阿姨們學習。
村里夯土墻上的海報,指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一間懸崖邊的咖啡館,并意外發現了來自上海的一家潮流餐廳,以限時餐廳的方式,在這里營業一個月。餐廳主理人是一名95后,他拿出菜單細細講解,每一道菜都使用了松陽本地的食材,比如用本地山茶油浸泡的牛肉,用本地苧麻葉染色的面點,還有混合了本地水果的飲料。在阿姨們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本地食材,在上海大廚的手里,以另一種完全想不到的方式被驚艷呈現。鄉土和潮流,就這樣融合著。
2021年,在鮑朝火的召喚下,陳家鋪村的姑娘鮑淋娣回來了。她原本在松陽一家超市工作,如今是村委委員。今年,陳家鋪村入選全省首批未來鄉村建設試點,一批數字化項目已經開工,鮑淋娣對于村里的工作如數家珍:村內的水泥路變成了更符合村子氣質的石板路,智能物聯網將提供氣象監測、房屋傾斜度、災害預警等信息,全村基礎設施又有新提升。
鮑淋娣的妹妹、妹夫,也在去年回到村里。他們把自家的四合院改建成村里第一個農家樂餐廳。如今,每人每個月能掙七八千元,不但比在外面打工掙得多,還能兼顧家庭,照顧老人和孩子,他們都覺得回村這一步“走對了”。
90后姑娘楊雨珊上周剛在陳家鋪村的文創店里找到了工作,對于走進店里的每一位客人,她總是熱情地推薦“陳家鋪的云”系列瓷器。
楊雨珊之前在云南工作,是一位插畫師,工作都在網上完成,但是經常要熬夜加班。聽說老家陳家鋪村發展很好,她和父母回到老家,一家三口很快都找到了工作。楊雨珊的母親在云影心谷民宿工作,父親在村里養牛,還在抖音上注冊了一個賬號,發些放牛的視頻,也吸引了6000多個粉絲。文創店的主人是一位大學教授,希望楊雨珊未來能發揮專業特長,做好小店的新媒體推廣工作,這也是當地許多民宿主人對年輕人的希望。
過去村貌破敗的“空心村”,如今成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想家園。(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雨彤)
“小積分” 撬動“大效能”,江湖鎮推進 “積分制”鄉村治理新模...
呼倫貝爾莫旗:鄉村振興有活力,300多家農機合作社挑大梁
常熟市創新“一二三”工作法 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
毛奇檢查督導青陳線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建設情況
【鄉村振興大視界】湖云:打好為民服務“組合拳” 助推鄉村振興
【學習身邊榜樣】牢記使命 “釘”在鄉村振興一線——記吉昌鎮農...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權威訪談】以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振興...
【喜報】我市被評為2022年省級休閑農業示范縣,石嘴鎮永豐村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