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網 2022-12-08 14:18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科創中國”服務團一直秉承“引領科技,服務地方”的實踐理念,發揮涉農領域學會專長,有機整合國家地方涉農科技力量,將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與傳統農業有機結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助農、科技興農、科技富農,切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自2020年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一直服務寧夏葡萄酒產業。在中國科協2022年“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項目支持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組建 “科創中國”葡萄酒產業科技服務團,重點服務寧夏葡萄酒產業與智慧農業,通過聚焦產學研用多方力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展,匯集技術成果、開展轉化對接服務、提供創新咨詢和人才培訓等科技服務,助力寧夏銀川葡萄酒和智慧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專家把脈 為葡萄酒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開良方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充分發揮“科創中國”葡萄酒產業服務團的組織與政策優勢,深入發掘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組織動員能力,多次組織專家團隊走進企業實地調研,交流研討,深挖需求,從上游葡萄種植、葡萄園管理、果園機械設備的改良和研發等,下游葡萄酒的釀造、發酵菌種培育和篩選、營銷、品牌文化、電商平臺的搭建等把脈問診,為葡萄酒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獻力獻策獻技術,探索葡萄酒產業發展的路徑和方向。
針對葡萄酒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和痛點,專家們從種植模式、農藝農機融合、農業機械化、品質提升、品牌培育、產業融合、銷售營銷、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見與建議。
從全產業鏈角度考量,葡萄酒產業發展中的成本、產量、價格、銷售、品質和品牌等問題歸根到底是種植模式問題。葡萄酒企業自身要以科技為抓手,在品種選育、繁育體系上下功夫、進一步拓展完善產業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省農業機械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陳軍認為,葡萄園標準化、規模化需要提升。新園建設時候要標準化規范化。企業家代表寧夏仁益源酒莊經理邵青松結合從業多年的生產經營實踐認為,種植模式多元化且沒有實現標準化規范化,是制約實現機械化作業的主要瓶頸問題。他建議研究示范推廣“T字形”葡萄藤標準化種植模式,并積極開發適應“T字形”葡萄種植模式機械化作業技術和裝備,探索農機農藝融合的標準化種植模式。希望各級政府部門提供項目支持,研究制定種植標準,開展標準化種植模式的研究和試驗,研發機械化埋藤和出土作業技術與裝備等,共同探索和推進提升葡萄園機械化作業水平。
面對企業關注的葡萄種植中的“兩高一低”(成本高、價格高和效率低)、協同問題、機械化問題,專家一致認為,葡萄園機械化、智能化管理是必然趨勢。寧夏大學原副校長田軍倉教授指出,葡萄藤機械化埋土和出土、水肥一體化、機械化田間管理、葡萄機械化采摘等都存在困難和短板,急需要研發攻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陳軍教授認為,機械化是制約葡萄產業發展的一大問題,應深化農機農藝融合,解決機械化作業難點。農機農藝融合非常重要,也是發展方向。
智能農機對控制成本、提升質量有很大影響。寧夏大學食品與葡萄酒學院院長、寧夏葡萄釀酒產業首席專家張軍翔教授也認為,葡萄園機械化將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寧夏,葡萄埋土出土機械化水平如果不能提升,無法實現機器代人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將成為發展的瓶頸。他呼吁政府成立農機農藝公司,以問題為導向,讓企業引導,凝聚專家力量,解決葡萄種植管理與收獲機械化問題。
專家們還指出,智能化必須邁出實質性的步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副教授宋育陽表示,提高智能化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葡萄園種植成本問題。目前,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寧夏葡萄園還未真正實現。張軍翔建議先在寧夏開展試點示范,邁出第一步。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張昭也認為,需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設計使用智能裝置等,把能做的先做好,分步實施、逐個突破,假以時日,相信一定推進實施機械化、水肥一體化和智能化,從而提高產量、提升品質。
除了從上游葡萄種植、葡萄園管理、大型機械設備的改良和研發等方面進行指導外,專家們還指出,釀酒方面雖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質化嚴重、技術創新不高,需要研發培育新菌種,從特異化、差異化、風格化等方面實現突破。相關監管部門要進一步規范葡萄酒的市場銷售,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定價,優品上,劣品下。營銷方面堅持渠道為主,線上為輔的方針。注重品牌的打造,特別是區域公共品牌的培育,同時需要加大宣傳培訓力度,轉變消費者的理念,重塑消費者的信心和忠誠度。從產業鏈延伸方面,對葡萄皮、葡萄籽、葡萄枝葉等剩余物的開發利用也應該引起重視,努力做到“吃干榨盡”,資源高效利用,增加產業附加值,要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提升好共享價值鏈。
另外,專家也一致認為,政府調控、管理、協調、支持的作用不可小覷。地方政府要堅持“一盤棋”思想,統籌謀劃產業發展,將葡萄酒產區這張名片傳播到全國各地。田軍倉教授認為,作為產業,葡萄種植、釀酒、營銷需要各部門加強協作,政府提供經費設立科研項目,專家從技術上攻克難題;同時,政府還應為營銷創造條件,酒莊應重視降成本、增品質、提質增效。張軍翔教授認為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熟的價格分類體系。建議政府以市場為導向,構建以質量為主的可信的定價體系,科學規劃、良性規范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銀川市葡萄酒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秀儉表示自治區和銀川市政府非常重視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今年要求,葡萄酒產業從“種的好、釀的好”向“銷的好”轉變。從銷售方面來講,缺乏人才,缺乏專業的銷售團隊。在疫情影響下,很多酒莊資金鏈斷裂,缺乏資金,雖然針對銷售工作已經開展了很多工作,但遠不能滿足酒莊訴求。建議給予政策支持,特別是引進線上平臺,從這些方式使銷售量提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處長孫釗針對酒莊成本高問題,建議有關部門與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密切聯系,從國家補貼、項目經費、優惠政策(稅收等)等方面尋求多途徑政策支持,獲取更多資源,幫助企業獲得政策支持,降低成本。他建議,釀造好的葡萄酒和培育知名品牌需要多年的努力和積累,引入銷售資源,考慮市場反饋,提高銷量,建立穩定的消費群體。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科創中國”服務團項目責任人王應寬秘書長總結指出,根據葡萄酒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結合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實際,邀請專家“把脈問診”,為寧夏葡萄酒高質量發展開“良方”,群策群力為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支招,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和新舉措,有利于引領產業突破傳統思維,打破現有格局,找準發展方向,以期從根本上改變葡萄酒產業種植模式不規范、產品雜亂、品牌參差不齊、企業缺乏專業人才和銷售渠道不暢的現狀,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壯大。專家把脈有助于企業家們宏觀上準確把握經濟形勢,厘清經營發展思路,實踐上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新規范,有效提升運營管理質量和效率,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 助力創新技術在對接中落地生根
“科創中國”服務團還充分發揮自身“孵化器”的作用,將服務團專家掌握的專利技術與地方實際需求相結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構建產學研一體化體系,科技賦能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2021年7月以來,寧夏科技廳制定印發《科技項目“揭榜掛帥”實施辦法(試行)發布第一批“揭榜掛帥“項目,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科創中國”服務團在對項目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整合優化專家、技術資源,促成了揭榜掛帥項目的成功。
枸杞為寧夏“五寶”之首,是寧夏的特色優勢產業。寧夏枸杞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港澳臺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到全國總量60%以上。遍及國內130多個大中城市,享譽中外,對宣傳寧夏、提高寧夏知名度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枸杞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短缺、專業機械缺乏、農機農藝結合不緊密、生產成本高等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針對當前枸杞機械化采摘存在的損傷率高、采摘效率低、果實轉運及預冷不及時等突出問題,在便攜式采摘器研發的基礎上,創新農機農藝融合模式,研發具有寧夏特色的“高效率、低損率、快轉運、保質量”的機械化采收裝備,開展人機交互式枸杞一體化移動采收平臺研究開發與示范應用,進而實現全產業鏈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高效作業是保障寧夏枸杞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王昱潭教授團隊深耕本地特色產品機械,在枸杞采摘機械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可揭榜掛帥,組織帶領自治區內外專家聯合攻關,解決這些技術難題與需求。
王昱潭團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寧夏大學寧夏中杞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寧夏鉅誠智能精機有限公司等多家涉農高校、企業力量,共同開展人機交互式枸杞一體化移動采收平臺研究開發與示范應用。該研究的應用落地將提高有效作業時間和采摘效率和質量,提升操作安全性、舒適性等。除此之外,利用3000 畝采收面積的示范應用效果,引領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加速改進枸杞栽培及種植模式,使枸杞的栽培、種植及修剪模式更適宜于機械化采收,也可以進一步推廣適宜機械化采收的籬架式栽培管理模式,助力枸杞生產提質增效,促進產業健康良性發展。
博采眾長 共商發展謀大計繪藍圖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科創中國”服務團秉承“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理念,與地方建立了深厚堅實的合作基礎,共同促進農業現代化邁向縱深。希望通過搭建交流溝通平臺,助力當地產業吸取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 博采眾長,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和壯大;同時,充分發揮引進來的積極推動作用,提升自身實力走出去。
繼先后服務河北果蔬加工、新疆北斗導航精準農業、陜西蘋果和獼猴桃、寧夏葡萄酒產業、山東濰坊現代農業等,取得良好成效,積累了豐富經驗之后,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科創中國”服務團還致力于嘗試搭建不同區域產業發展溝通互動平臺,促進不同區域產業共同發展。
9月2日,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2022濰坊對接會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會上,寧夏葡萄酒專家與山東濰坊現代農業產業專家和企業代表深入溝通交流,共同商討發展大計。
寧夏葡萄酒產業專家介紹了寧夏葡萄酒產業建設中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寧夏大學農學院研究員王振平介紹了鹽堿灘涂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術,可實現科學的水肥管理、提高施肥利用效率、提高葡萄果實品質。采用釀酒葡萄水肥土一體化、標準化整形修剪等優質高效栽培專利技術,種植的葡萄品質高,可提高葡萄酒的市場經濟效益及國際競爭力。他還介紹了通過嚴控品質,與國外專家合作交流,參與國際葡萄酒大賽,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合作,品鑒葡萄酒并不斷完善優質葡萄酒釀造工藝技術,提升寧夏葡萄酒品質并獲得國際大賽金獎的先進經驗。寧夏氣象領軍人才、寧夏氣象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曉煜介紹了葡萄園晚霜凍害發生原因及冷空氣疏導策略等有效的防御措施;葡萄越冬凍害形成機理及選擇適宜品種及建設保護倉等有效的防護措施;也介紹了制定釀酒葡萄氣候品質評價技術標準,開發了釀酒葡萄氣候品質認證與溯源系統,為多家酒莊開展專業化氣候品質評價服務,提升企業品牌價值;開展分區域、分時段、分影響、分災種全鏈條氣象服務,降低災害損失的先進經驗。
企業家代表結合企業實踐,暢談對智慧農業、現代農業建設的應用與思路。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超重點介紹了濰柴雷沃iFarming智慧農業解決方案,該方案可解決“誰來種地”“科學種地”,未來種地職業化、專業化問題。目前企業根據果園作業場景,正在研發適用于果園相關拖拉機機械,未來在智能駕駛、精準作業、管理平臺、數字農服等方面將持續創新。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數字農業解決方案經理胡冰冰分享了《基于北斗精準時空的數字農業服務體系》,主要介紹了千尋位置公司數字農業建設新思路:“機器換人”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可提供產、供、銷標準化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視頻監控、病蟲害監測、環境監測、水肥一體化等核心硬件建設高可靠高精度定位提高智能農機系統安全;高精度地圖實現農業全域信息一張圖:數字農業無人農機管理、智能農機管理、農田信息管理、變量施肥管理、水肥一體化管理、物聯網傳感器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質量升級、線上線下一體化產品及服務。公司已在農機、無人機應用、數字鄉村平臺建設、作物生命周期、碭山梨示范基地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山東農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柳平增教授、北京市農機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文研究員、山東理工大學張彥斐教授等也都介紹了各自團隊在農業信息化、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領域的成果。柳平增介紹設施環境和畜牧物聯網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從生產實際出發,實現了環境精準控制管理,解決了生產流水線上產品的溯源問題。農業大數據平臺在大蒜產業應用,推動了大蒜產業平穩發展;在沙漠生態環境治理應用,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質量安全溯源系統在油茶籽油溯源、在蔬菜產業鏈信息化、黑豬產業鏈食品安全溯源、實現了全產業鏈信息的溯源,有效幫助企業實現信息化管理。
張曉文介紹了北京市農機研究所針對安全性、高效性、自動化的要求,創新研發的多項設施農業智能化裝備與應用。研究成果已在全國20多個地區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未來將高效養殖、高效種植、智能裝備在多學科、產學研有效結合。
山東理工大學張彥斐教授介紹了蘭玉彬院士團隊在生態無人農場系統集成技術及應用。該團隊于2019年在山東淄博落地實施的國內首個生態循環農業、智慧農業試驗基地和生態無人農場,解決了未來誰來種地、生態環境惡化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的問題,全面推行玉米、小麥作業全過程無人化管理,可達到降本增效,刷新了小麥單產全國紀錄,實現了“田間不見農人影,但見農機騖自忙”的愿景。
山東濰坊科協領導對寧夏葡萄酒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建議參考山東濰坊及壽光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做大做強寧夏葡萄酒品牌,做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大品牌;二是加強品牌的推廣力度,如利用行業專家的知名度及專家的自媒體等擴大寧夏葡萄酒品牌的影響力;三是建議設立品牌形象大使,用以增加品牌知名度和銷售量。
王振平也從應加強疏花疏果,改變栽培理念,提高葡萄品質,采用標準化的整形技術,葡萄栽培到采收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等方面對山東陽光玫瑰葡萄種植企業提出建議。
此外,會上同步組織專家與企業開展了現場對接,共有16家企業與專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并現場簽約。
寧夏葡萄酒和濰坊現代農業作為各自地區的特色產業,具有各自獨特的優勢,通過介紹經驗,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有利于各自產業的健康發展。該次對接會對于促進“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專家與企業的精準對接,推動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和濰坊市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匯聚眾智 助力葡萄防災減災減損保產提質增效
葡萄防災減災是從源頭進行質量控制,確保安全優質高效,促進葡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此,11月18日,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專門組織召開了2022年“科創中國”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防災減災研討會暨葡萄防災減災技術與人才培訓會,希望通過專家把脈對寧夏賀蘭山東麓乃至全國的釀酒葡萄產業減損保產、提質增效有所助力。與會專家圍繞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現狀、氣象災害風險、環境與葡萄品質的關系、病蟲害的防控,從抗逆育種、高效栽培、品質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享和探討,吸引了釀酒葡萄領域專家、企業與種植戶的廣泛關注與參與。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房玉林教授從我國葡萄生產面臨的自然災害以及影響葡萄品質的主要因素出發,指出葡萄品種與氣候的互作關系。結合豐富的國內外案例講解,從避熱栽培、避雨栽培、抗寒栽培、霜害預防等多方面分享了葡萄抗逆栽培的研究與策略,為葡萄減災防災提供重要參考與借鑒。
寧夏氣象科學與研究所張曉煜研究員介紹了賀蘭山東麓自然地理條件,分析了霜凍產生的地理氣象原因與成災的機制,分享了葡萄園霜凍防御技術與葡萄園霜凍風險管理系統,為釀酒葡萄防災減災提供了技術支持與指導借鑒意義。寧夏大學張光弟教授針對埋土防寒區存在的問題,詳細介紹了防寒抗凍的技術,并分享了團隊在保護倉、越冬防凍防霜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葡萄防災減災技術開拓了創新性工作。
寧夏大學顧沛雯教授作了題為《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霜霉病流行預測方法研究》的報告,分享了霜霉病流行時間動態、霜霉菌孢子囊擴散動態、霜霉病田間發生的分布模擬與預測、霜霉菌潛伏期田間宏觀定量分析、病蟲害智能化監測預警技術等五個方面的研究成果。
從高標準建園的角度,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山東農業大學杜遠鵬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范培格研究員分別從葡萄園高標準建園的實用抗逆技術與土壤管理關鍵技術、高抗逆釀造品種的選育與應用技術的角度,為寧夏規劃高標準建園提供了重要指導意見。
面對氣候變化導致釀酒葡萄物候期提前、產量降低、糖高酸低,進而影響葡萄酒的口感、香氣和平衡性的問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旭教授給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栽培措施,有助于釀酒葡萄主動性適應氣候變化。新疆農業氣象臺李新建研究員針對新疆葡萄產業特點及發展現狀,闡述了新疆葡萄主要面臨的氣象災害及葡萄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并對新疆葡萄氣象產業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舉措。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代占武研究員講解了環境因子對葡萄產量、葡萄果實糖酸與果實顏色等內容的影響與調控,為生產上基于氣候條件、土壤特征進行果實精準調控尤其數字種釀精準控制葡萄品質提供了參考與指導。寧夏氣象科學與研究所李紅英研究員葡萄氣候品質評價的角度分享了釀酒葡萄氣候品質評價指標方法,并結合案例豐富地講解了評價指標應用及評價注意事項。
此次研討和培訓有助于葡萄種植人員掌握防災減災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助力寧夏賀蘭山東麓乃至全國的釀酒葡萄產業減損保產、提質增效,促進促進葡萄產業高質量發展。
武鳴區鑼圩鎮產業獎補“不落一戶”助力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長春現代農業城 奮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昌邑卜莊:廢舊校舍變身鄉創工坊,助力鄉村青年創業
關于公布丘陵山區適用農業機械遴選推薦結果的通知
山東日照市養殖污染全域治理助力畜牧業綠色發展
甘肅民勤肉羊精深加工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部組織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與河南滯銷蔬菜產地對接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召開2022年度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實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