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1 13:25 楊凌發布


敬業奉獻—趙瑜


趙瑜,男,1935年7月生,陜西省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退休研究員,小麥育種專家。1959年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后,主動請纓扎根地處偏僻的陜西省農業學校扶風豆村育種基地,堅持小麥育種研究至今。60多年來,先后培育出“武農132”“武農99”“武農113”等9個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8800多萬畝,遍及黃淮麥區,實現農民增收50億元。曾榮獲“陜西省科學大會獎”“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陜西省道德模范”“陜西省優秀共產黨員”“陜西好人榜”等榮譽。
牢記宗旨情系三農
這輩子,趙瑜就認準了一件事:從事小麥育種事業。
為育種,他放棄了在外人看來非常好的機關工作,在偏僻的學校農場一待就是一輩子。他從零起步,在經費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潛心鉆研半個多世紀,創出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種奇跡。在60畝試驗田先后培育出9個小麥品種,并在甘肅蘭州地區成功將春小麥改種成冬小麥,累計推廣10余萬畝。
從甘肅永登到北京、西安,最后落腳在偏僻的豆村農場,他的人生軌跡中,一路的選擇都指向小麥育種。懷揣“育種報國”的初心,大學畢業后,他先后放棄留京和陜西省農業廳工作的機會,主動請愿來到陜西省農業學校(現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工作。
1965年春,扶風縣豆村農場,除了幾間破爛不堪的土房和草棚,就是大片遠離村莊的黃土地,吃水需用卡車從幾公里外的縣城運,照明全靠煤油燈。不少人員叫苦連天,趙瑜卻找到了用武之地。在之后的60多年里,趙瑜始終以一名普通黨員的堅定信仰、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執著信念、一身育種興農的樸素情懷,一直堅守在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豆村農場,田間地頭、孤燈相伴,以自己的執著堅守為黃淮區域農業強“芯”,為農民增收添“力”。
“甘肅永登是一片寒冷、干旱、貧瘠的土地,那里養育了我”,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和責任,2005年,趙瑜用了3年將“武農148”試驗改種,每畝增產200公斤左右,結束了幾千年來該地區只能種春小麥的歷史。此后,他連續11年向鄉親們無償提供“武農148”小麥原種3萬多斤,并自費購買90萬斤馬鈴薯良種在當地試種,使村民收入翻番。
趙瑜60余年如一日,默默地駐守在遠離城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農村育種基地,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甘于寂寞、樂于吃苦的高尚情懷,把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育種事業上。期間,學校領導多次動員他擔任校領導,為了自己摯愛的育種事業,他婉言謝絕了。1996年到了退休年齡,為了能把育種事業堅持下去,多做貢獻,他申請繼續堅守在學校試驗農場,繼續工作至今。
退休后的25年間,他培育的多個小麥品種中有4個通過審定。“武農986”越冬性好,稈硬抗倒,田間綜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畝產水平500-600公斤,2009年通過陜西省審定;“武農6號”矮稈抗倒,早熟、多抗、廣適,2019年通過陜西省審定。“武農981”“武農988”大穗大粒優質高產品種,于2017年按照“特殊類型”品種,在黃淮麥區7個省進行了區域生產試驗,這類試驗是繼袁隆平“抗鹽堿特殊類型水稻品種試驗”后全國第二例,2020年底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如今已經86歲高齡的趙瑜,依然矢志不渝、勤耕不息,步履蹣跚在農場試驗地,譜寫著“麥田的守望者”的感人事跡。
治學嚴謹師德高尚
對于農場進行實踐教學的師生,他無論多忙多累都要親自帶其到試驗田里實地觀察小麥生長發育規律,現場講解小麥生長特點。對于從事小麥育種工作的青年教師,他毫無保留地傳授多年積累的經驗,其中副教授王穩江選育的小麥新品種“職院15”“職院171”于2020年通過審定。
扎根黃土地的60多年里,趙瑜與農民為友,與麥田為伴,用執著與堅守,不斷取得新突破。麥穗沉沉,他將“育種報國”的夢想寫在了大地上。
【聞喜新聞】寒潮來襲 專家指導農戶做好防護
【愛?聞喜】小麥“任性”生長 專家田間指導
【聞喜新聞】縣農業農村局指導農戶冬小麥管理
強化德慶貢柑安全檢測 擦亮中國柑王品牌美譽
充分發揮各方專家優勢 不斷優化完善防控措施
申遺成功!祝賀“中國茶”
連續四年!咸豐縣入圍“中國茶業百強縣”
湖南省與中國稀土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