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30 09:34
原標題:好心茂名·非凡十年 | 深耕沃野逐夢行 奮力描繪新畫卷——電白區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紀實
初冬時節,電白大地處處皆風光:綠色田疇里瓜菜飄香,形成一幅壯美的豐收畫卷;現代牧場雞鴨成群,禽鳴人歡;漁港碼頭一艘艘漁船滿載而歸,流淌著漁民的歡聲笑語;遼闊鄉村婀娜多姿,充滿詩情畫意。
電白,依山傍海、得天獨厚、物產豐富。農業,已成為這里經濟發展的一張閃耀名片。近年來,電白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三農”工作部署,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以“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舉全區之力,高位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該區“三農”工作取得新進展、實現新提升。今年1-9月,全區農林畜漁業總產值203.71億元,同比增長5.23%,預測全年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
一幅幅“農村美、產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圖景在南海之濱漸次展開。

美麗鄉村豐收圖景。 蔡景樂攝
一、堅持高位推動,凝聚鄉村振興合力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的戰略部署。電白區委、區政府堅決履行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
高位謀劃。近年來,區委常委會會議、區政府常務會議多次聽取農業農村工作匯報。區委書記譚劍鋒親自部署鄉村振興、沉香產業發展等工作,區領導常態化深入鎮、村調研指導鄉村振興工作,以上率下壓實工作責任。
完善工作機制。牽頭制定了《打造高水平鄉村振興“電白樣板”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等鄉村振興系列政策文件,指導全區在特色農業產業、美麗宜居鄉村、城鄉融合發展、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等四個方面爭先創優。完善鄉村振興工作機構,配強工作力量。
筑牢戰斗堡壘。創新黨建方式方法,通過“書記抓、抓書記”三級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強化區委書記“一線總指揮”、鎮黨委書記“一線施工隊長”、村黨組織書記“一線戰斗隊長”的責任清單,完善上下貫通、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以一張張自上而下、權責明確的任務清單,串起推進涵蓋農村基層黨建各領域的“責任鏈”,加強了村黨組織對村級事務的全面領導,推進黨建網格化管理與鄉村振興工作深度融合,持續織牢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網”。去年來,全區337個村(社區)升格為黨委48個、黨總支部153個,下設網格黨支部657個、黨小組1508個,把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延伸至基層末梢。通過黨建引領、黨員干部帶頭,亮出黨員本色,扛起先鋒使命,以基層組織為動力引擎,凝聚起實施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強化督促落實。把重點項目、村村過、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近海水產養殖、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等涉及鄉村振興的具體工作納入重點檢查督辦事項,切實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情況和省糧食安全跟蹤審計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用好督查考核“指揮棒”,推動責任落實,全面提升鄉村振興工作成效。
二、做強特色產業,挺起鄉村振興脊梁
“沉香樹”成為“搖錢樹”,“水東芥”變身“致富菜”……在電白,一個個特色產業,在廣袤田野中構筑起一個個“綠色銀行”。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之基。近年來,電白依托當地特色資源稟賦,以現代農業、精細農業、智慧農業為方向,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園建設這個“牛鼻子”,夯實產業振興基石,挺起鄉村振興脊梁。電白區沉香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于2021年7月通過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專家組驗收;電白對蝦產業園在2021年底完成所有項目建設,2022年7月,該產業園完成區級績效評價工作;絲苗米產業園于今年3月份動工建設,截至12月中旬,已投入資金7515萬元;著手規劃建設預制菜產業園,以促進電白特色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
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雄偉壯觀的電白區沉香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瑜豐沉香文化創意產業園)顯得生機勃勃。園區內各個店鋪直播室里,主播正在大力推介電白出產的沉香產品,吸引全國各地不少網友下單。
電白自古以來就以出產沉香而聞名于世,被命名為“中國沉香之鄉”。電白區將沉香作為主導產業來抓,全區沉香樹種植面積10萬多畝,沉香加工、銷售企業(合作社、經營戶等)2821家,年銷售產值達30億元。一棵沉香樹,越來越多地改寫了電白人的命運。

電白區沉香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北運菜是電白的重要農產品經濟支柱之一。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電白把秋冬種植蔬菜作為主要經濟作物來抓,帶領農戶奔康致富。在坡心鎮一個圣女果基地務工的岑叔告訴記者:“在這個基地工作,我一天差不多能賺到200元,圣女果收獲期還能多賺一些。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又能照顧家庭,比外出打工要好。”
在望夫鎮民樂村,一棟7層樓高的“豬賓館”特別引人矚目,這是茂名市美神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投資6.58億元打造的現代化養豬場,于今年8月份建成投產,每年生豬出欄量將達50萬頭。同時采取“公司+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帶動當地過百戶農民增收。
電白區立足全區畜牧業發展實際,優化產業布局,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不斷在標準化、規模化飼養等方面下功夫,做大做強、延伸產業鏈,畜牧、家禽養殖穩中有升,一直享有“生豬調出大縣”稱號。
頻臨南海的電白是全國漁業百強縣。該區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產捕撈、養殖、加工業,調優漁業經濟結構,建設水產產業園項目,發展水產龍頭企業,推動漁業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電白區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壓艙石的作用日益顯著,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保障有力。全區糧食種植面積74.34萬畝,產量29.43萬噸,實現面積產量雙增,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該區糧食生產任務。“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此外,加快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通過發揮農險保障功能,撐起抵御災害的“保護傘”,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鞏固穩定農民收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電白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茂名市委、市政府打造‘五棵樹一條魚一桌菜’的部署要求,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力爭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取得更大突破。”電白區委農辦主任、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區鄉村振興局局長崔顯東說。
三、提升人居環境,全域建設美麗宜居村
道路綠樹成蔭、干凈整潔,民居錯落有致、白墻黛瓦……如今,行走在沙瑯鎮尚塘村,目之所及皆是靚麗的風景,處處展現出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喜人變化。
“我們村利用村邊閑置公用地改造成為‘農家小苑’,建設雜物集中存放處、禽畜集中圈養園、蔬菜種植地,有效解決了過去臟亂差的局面。”尚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俊杰道出了該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的致勝“法寶”。

尚塘村“農家小苑”。
實現美麗蝶變的尚塘村,只是電白區推進人居環境提升的一個縮影。今年初,該區3721條自然村率先在全市實現干凈整潔村村過關,如愿打贏“百日攻堅戰”。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自2021年9月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村村過關“百日攻堅戰”以來,電白舉全區之力發起總攻,污水全部經管網進行收集,村內建成了污水凈化站;礙路的圍墻拆了,建成硬底化道路;許多有異味的豬場拆了,變成了“小菜園”“小花園”……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百日攻堅戰”中,該區拆除危舊房、廢棄豬牛欄27473座,整治亂搭亂34018處,清理垃圾42.28萬噸,清理池塘溝渠2057多公里,建設污水管網179.83公里,新建“四小園”11295個。
在攻堅戰中,通過三級書記巡村、構建五級網格、干部回鄉助力、組建群眾志愿隊伍、建立“紅黑榜”、開展“小手拉大手”和“走、聽、看、比、想”活動、強化監督問責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令到3721個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

尚塘村。
為繼續鞏固好整治成果,電白區著力建立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多方參與的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健全村莊清潔、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農村衛生廁所管理、農村禽畜養殖管理等十二項制度。省委常委葉貞琴對該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今年2月25日,電白區吹響了美麗宜居村建設村村過關的攻堅號角,“美麗宜居”取代“人居環境整潔”成為新的主攻課題。截至12月21日,全區已有108條行政村建成美麗宜居村,沙瑯鎮譚儒村被認定為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眼下,電白正大力推進“百墟千村振興計劃”,著力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樣板墟和樣板村,其目標是在2026年實現美麗宜居村全域達標,讓農村真正實現“看得見天,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四、培育文明鄉風,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圖書室、科普室、書畫室、志愿者服務站等功能活動室一應俱全,老人們相聚在在老人活動中心打牌健身,樂也融融……走進“全國文明村”那霍鎮水石村,一股文明和諧的氣息撲面而來。
水石村通過積極開展理論宣講教育、文化活動、科普宣傳、移風易俗等各項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提升文明鄉風。“我在這里工作了20多年,在此期間,我看見了水石村發生的巨大變化,這里的民風淳樸、鄉風文明,作為一名水石的鄉村教師,我心中感到無比的驕傲。”水石小學的廖彩紅老師動情地說。


人,因文明而美;村,因文明而興。倡導良好鄉風民俗,提高村民文明程度,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
近年來,電白區積極推進文明鎮村創建,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把“破除陋習,樹立新風,推進移風易俗”作為提升村民文明素養、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各鎮(街)結合實際,通過大力推廣積分制、建好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舉措,深化鄉村治理,深入推進自治、德治、法治融合,鼓勵村民參與村內各項事務,激發鄉村文明“內生動力”,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不斷上升。目前,全區文明鎮覆蓋率68%,文明村覆蓋率75%。
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建成17個鎮級圖書館,21個鎮(街道)級文化分館,44個村級圖書館服務點,63個村級文化服務點,全區所有行政村(社區)均建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以規立德滋潤文明鄉風。通過建章立制,將村民日常行為規范寫入村規民約,弘揚真、善、美,摒棄假、丑、惡。目前,該區21個鎮(街道)336個村(居)委會,已全部制訂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制定率100%。
崇德向善蔚然成風。通過組織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比活動,讓村民們在你追我趕中養成文明鄉風和良好家風。
五、共筑振興夢想,不負青春不負村
事靠人做,業由人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作為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中堅力量,肩負著謀新篇、開新局的重任。他們扎根在電白大地,馳騁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擘畫著美麗的鄉村風景。
“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有責任把鄉村建設更美好。”霞洞鎮石頂村委會第一書記譚慎華駐村一年多來,通過走訪調研,分析村情、摸清家底,提出了改良荔枝品種等許多發展點子,來增加村集體收入。在日常工作中,他注重傾聽群眾訴求,通過解決民生實事讓百姓感受溫暖和關愛。
和譚慎華一樣,眾多黨員干部奔走在阡陌之間,為改變鄉村面貌馳而不息。
今年來,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聚焦當地“急愁難盼”問題,因地制宜培育鎮域經濟,引進企業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積極開展消費幫扶,以單位團購、平臺代售等形式扶持產業發展,并按照比例反哺返貧監測對象,形成長效幫扶機制,累計消費幫扶3750多萬元。
在鄉村振興路上,也鐫刻著一位位新農人“追夢”的腳步。越來越多年輕人,離開繁華熱鬧的都市,返回家鄉電白,腳踏實地扎根泥土,潛心于“三農”事業,在鄉村振興大潮中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陳江磊便是其中的一員。

電白區農業農村局聯合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茂名中心支公司開展“助力鄉村振興我們在行動”活動。
身為“80后”的陳江磊,在2010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廣州科學城工作,先后研發完成了“重組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生產工藝”等重大科研項目。2016年,他被家鄉的發展前景所吸引,毅然回鄉創業并兼任粵西兩家企業的技術顧問。2020年受聘為海家福(茂名)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現在,他帶領研發團隊運用現代發酵水解技術,打造出沒有添加香精香料、色素、防腐劑的高檔海產品預制菜,并在廣州的市場占有率穩居行業前五。
人才興,滿盤活。近年來,電白區圍繞人才工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從聚集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等關鍵環節持續用力,著眼激勵和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和創新支撐。

在培養人才層面,電白區深入實施鄉村技能人才培養計劃,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新農民”。為高標準推進人才驛站建設全覆蓋,電白區在去年9月成立了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工作專班,制定了建設運營實施方案和運營管理制度。截至今年3月底,全區已完成21個鎮(街道)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工作,并掛牌開始運營。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放眼電白,正凝聚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電白樣板”。
對話局長
崔顯東:逐步補短板強弱項吸引人才逐夢電白
近日,記者就一些鄉村振興的話題,采訪了電白區委農辦主任、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區鄉村振興局局長崔顯東。

崔顯東。
記者:電白區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已取得了累累碩果。同時,還存在哪些短板?
崔顯東:鄉村振興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無法一蹴而就。目前存在的短板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一是農業技術人員缺乏,職業農民少,農民務農積極性不高。二是農村配套服務設施薄弱。三是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不夠強,拳頭產品不突出,市場綜合競爭力低。四是農村文化場所不足,文化設施少,組織形式不多,農民參與度不高。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補短板、強弱項、促產業等措施,久久為功,逐步破解制約農村農業發展的難題,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電白鄉村振興發展?
崔顯東:一是激發鄉情,感召鄉賢,積極開展聯誼會、團拜會等形式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創新創業支持家鄉建設,充分利用電白同鄉會、電白商會等平臺,發動更多電白籍人才回鄉創業。
二是成立電白鄉村振興顧問團,從區外知名專家中聘請鄉村振興顧問團隊12人,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高技人才、退休干部、致富帶頭人等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咨詢,獻智獻策。
三是加強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各類工程技術中心和創新合作平臺,開啟“人才飛地”工作模式。組建電白區鄉村振興學院、沉香學院,培訓更多鄉村振興人才,服務農村發展。
四是定期到全國各高校招聘醫學、教育、電商、農業等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到電白發展,基層各類急需緊缺崗位引進人才300多人,為基層定向培養老師200人、醫療衛生人員120人。
五是在一些農業龍頭企業設立院士工作室、博士后站等機構,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到基層一線開展科研工作,推動鄉村發展振興。
六是建設人才驛站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服務保障,目前已完成區級和21個鎮街的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工作。
今后,我們要在引進、培育人才上更加用心用情,讓各路英才匯聚電白,在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形成培育一批能人、振興一方產業、繁榮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生動局面。
文/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溫國 通訊員 賴廣昭 陳海
圖/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黎雄
振興人物|龔國林:深耕于文化傳承與新聞戰線的拓僵者
新春走基層 | 夏縣瑤臺山景區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花市舉辦,年味漸濃!茂名花市攻略來啦→
緊跟偉大復興領路人奮力開創美好未來——習近平同志全票當選第十...
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天祝|天祝:繪就與水共生新畫卷
砥礪深耕結碩果——咸豐縣坪壩營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紀實
看,爛漫茂名!粉了枝頭,暖了冬日!
年年有余!茂名:做優“年魚品牌”,壯大“年魚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