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糧食的“芯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必須先行。在13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繼續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對此,小麥育種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閔東紅表示,作為一名育種工作者,將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要求,從育種方法、理念、實踐等方面,認真干、努力干,以實際行動交出一份滿意的育種答卷。2月14日,記者走進閔東紅辦公室,辦公桌旁幾捆金燦燦的小麥植株標本格外醒目,紅色標簽上分別寫著省審“西農059”“西農619”“西農627”;國審 “西農629”“西農598”“西農625”。

這一個個小麥品種,見證了閔東紅團隊在育種路上的創新與突破?!?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小麥育種的魅力是不斷實現從0到1的突破。從沒有到有,這是創新,而從1到10這是速度,兩者都要抓?!痹趧撔滦←溈蒲杏N的路上,閔東紅敢想敢做肯堅持。二十多年來,閔東紅所在團隊先后選育國審小麥品種11個,省審小麥品種24個,育成品種的累計推廣面積超2.5億畝。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西農979”小麥新品種,截至2021年累計種植面積1.53億畝,生產小麥544.12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218.26億元,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在針對保障糧食安全方面,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明確要求: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閔東紅表示,這為實現千億斤糧食目標,劃定了明確方向。而他們所做的育種工作,正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斗。

科技攻關任重道遠。近年來,在滿足小麥抗病性過關的基礎上,閔東紅團隊不斷攻關小麥的高產性與優質性,培育出了“西農629”“西農598”等優質高產小麥品種。同時,掌握了初步的雙單倍體小麥育種技術體系,利用該技術體系,顯著提升了育種效率。十年磨一劍。目前,閔東紅團隊已經培育出兩個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系“西農633”和“西農609”,其豐產性、抗病性和品質等性狀都表現優良,現已進入國家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階段,有望成為較理想的品種,將為種業發展繼續增光添彩。

做強種業“中國芯”,才能助力“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作為一名育種人,只有品種創新才能讓‘藏糧于技’成為現實,才能促進種業發展,讓糧食豐收成為可能,助力‘中國飯碗’裝得更滿?!遍h東紅說。此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更加重視生物育種帶來的產業變革??吹竭@一利好信息,閔東紅激動萬分,他說:“這讓我備受鼓舞,也與我們下一步的發展路徑不謀而合,更堅定了我們在育種路上攻克難關的決心與信心。”生命不息,“追夢”不止。閔東紅說,下一步他們將大力采用生物育種方法,加快品種選育步伐,選育出優質、高產、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同時,加大已育成小麥品種的成果轉化力度,把新品種的豐產性、優質性落到實處,盡快轉化為社會效益,為糧食生產、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