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日報 2023-03-21 15:24:20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已經建起來5個蔬菜大棚了,還有9個準備建,各方面標準都跟咱們村的一樣,人家一聽是按照‘壽光模式’的路子來,都非常滿意。”3月9日,正在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端村鎮東壘頭村建蔬菜大棚的壽光稻田鎮崔嶺西村蔬菜種植能手崔全合,在電話里向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介紹了指導當地建設蔬菜產業園區的進展情況。

雄安新區安新縣端村鎮東壘頭村,壽光稻田鎮崔嶺西村幫助建設的蔬菜大棚完成扣膜。
自從這兩村開展結對共建以來,崔嶺西村派出了包括2名技術人員在內的30多人的隊伍,幫助東壘頭村建設蔬菜產業園區,讓兩個相隔500多公里的村莊因蔬菜而結緣。
在濰坊市與雄安新區的聯合推動下,去年7月以來,壽光已有4個村與雄安新區相關村莊結對共建,充分發揮壽光蔬菜產業全鏈條優勢,“手把手”指導當地農民掌握現代化蔬菜種植技術,建設高標準蔬菜園區共計1300畝,助力發展蔬菜產業,加快實現共同富裕。
“拓展創新‘壽光模式’,既要有‘走在前列’的發展心,更要有‘造福農民’的大情懷。”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刁家賓告訴記者,這幾年,在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壽光模式”已走出濰坊、遍染全國,“壽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指導蔬菜種植,每年培訓各地農業人才1萬多人,全國的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

雄安新區容城縣城子村的高標準蔬菜大棚里,新定植的口感西紅柿長勢旺盛。
“樣板式”推廣種植模式
雄安新區種上了“壽光菜”。容城縣城子村的高標準大棚里,新定植的33000株口感西紅柿長勢旺盛,這些是壽光從十幾個口感好、銷量高的西紅柿品種里精心挑選的。
“發展設施農業效益好,過去我們技術不行,現在有新技術了,大家積極性都很高。”城子村村民劉冬明是一位有十幾年種植經驗的“老把式”,得知村里要建設高標準蔬菜大棚,他第一個報名。
“不是單純地照搬,而是立足實際地融合。”為確保“壽光模式”在雄安新區生根發芽、結出碩果,壽光專門選拔干部組成工作專班到地掛職,從園區建設、種植管理、蔬菜銷售等全鏈條進行合作。
雄安鄉村振興壽光工作專班成員孫明告訴記者,他們依托在壽光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建設了氣候模擬室,根據雄安新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開展蔬菜種植模擬,確保相關品種成功種植,“推動‘壽光模式’走出去,也是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重要機遇。”
壽光是“中國蔬菜之鄉”,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60萬畝,共有蔬菜大棚15.7萬個,年產量達450萬噸,年交易量約900萬噸,是全國人民的“菜籃子”,也是向全國輸出先進蔬菜種植理念和技術的重要源頭。
探索協作新機制,打造共富新樣板,壽光在實現自身蔬菜產業持續升級的同時,致力于“把一整套蔬菜產業化模式推向全國”,并探索推行了企業示范帶動、院所服務聯動、政府扶持推動等多種方式方法,向全國26個省區市提供了蔬菜問題集成解決方案,不斷促進全國蔬菜產業上檔升級。
經營體系建設是蔬菜產業化發展的有效載體,順應市場對高品質蔬菜的消費需求,壽光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大力推動蔬菜產業園區建設,全面推行生產標準、技術服務、生資供應、產品包裝、品牌銷售、質量檢測“六統一”標準管理,走出了一條蔬菜產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新路子。
這是拓展創新“壽光模式”的重要內容,也是“壽光模式”走出去的重要形式。

新疆和田3萬畝日光溫室工程建設現場,工作人員加快推進大棚建設。
距離壽光4000多公里的新疆,不論是和田市的3萬畝日光溫室工程,還是石河子市十戶灘鎮果蔬大棚園區,或是阿克蘇、阿拉爾的現代化種植園區,都能看到“壽光模式”融入當地發展的身影。
“去年我們建設的實驗棚試驗效果不錯,一公斤羊角蜜在新疆賣到35元,種植的彩椒出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一公斤出口價格30元。今年,我們計劃再建設500座大棚。”壽光華耕農業公司董事長張東升告訴記者,他們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努力,在戈壁灘上建起了和田地區目前最大的農業產業園區。
2021年底,壽光翔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朋朋應邀到新疆石河子市考察,發現該地在農業發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決定在十戶灘鎮建設面積在900畝的大棚園區。
“這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且地處天山北麓,水源豐富。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種出的羊角蜜比其他地區都好吃。”劉朋朋說,去年10月,總投資1.3億元的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式啟動,園區計劃建設50多座第7代新式標準化種植大棚。

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在四川建設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作為壽光蔬菜產業的龍頭企業,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在此方面也是當仁不讓。據該集團副總經理馬曉梅介紹,他們先后在西藏、江西、四川等建設了3個代表性的標準化蔬菜產業園區,采用水肥一體化自控、物聯網監控、荷蘭工廠化種植等先進技術,并堅持“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推行現代農業訂單生產,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產業支撐。

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在西藏建設的有機蔬菜產業園。
在西藏白朗縣,壽光蔬菜產業集團不僅建設了占地1563畝的農業全產業鏈園區,還根據當地土壤貧瘠板結問題研發了“沙培”種植新模式,助推當地果蔬種植面積由原來的 248 畝增至1.46萬畝,以全縣 1.28 %的可耕地產出了占農牧業總量41%的效益。

西藏康馬縣馬達鄉高海拔大棚種植項目外景。
“鏈條式”輸出蔬菜技術
3月9日,在西藏康馬縣馬達鄉高海拔大棚種植項目現場,藍天白云下的9座溫室大棚里種植著無花果、草莓、水果黃瓜、辣椒等果蔬,在春節后陸續上市。

西藏康馬縣馬達鄉高海拔大棚種植項目草莓大棚內,當地群眾在采摘草莓。
“這幾個溫室大棚,都屬于去年啟動的高海拔大棚種植項目,當年就實現了產出。”已在西藏發展果蔬種植7年的壽光人孟德利說,通過運用壽光大棚種植技術等,高原上大棚蔬菜農業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這是壽光堅定扛起向全國傳播前沿蔬菜種植技術重任的一個成果。該市積極組織龍頭企業、技術人員走出去,在全國加強蔬菜基地建設、強化種植技術服務;同時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從全國各地前來取經。

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參觀隊伍。
9日當天,江西贛州市鄉村全面振興專題培訓班58人到位于壽光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參觀學習。從產地環境到溫室建設,從種苗選擇到種植技術,從采后初加工到餐桌的各環節全產業鏈行業標準,讓大家禁不住發出贊嘆。
這一天,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共接待了上海、溫州等共計5支學習參觀隊伍。今年以來,該中心平均每天接待6支學習參觀隊伍。
“我們常說的種植技術,也可以稱之為種植標準。用標準化改變蔬菜,讓沒有種過地的人也能種出高品質蔬菜。我們研制了國內首批從‘一粒種子’到‘一桌好菜’的全產業鏈行業標準,填補了行業領域空白。”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標準科負責人夏海波說,因為其中有很多內容來自壽光蔬菜產業發展的常年積累,所以也被稱為“壽光標準”。

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范基地采用的標準化高端化蔬菜種植模式。
目前,該中心已啟動126項各類標準的研制工作,發布了番茄、辣椒、黃瓜、茄子、西葫蘆5項全產業鏈行業標準、以及14項地方標準和19項團體標準,在全國認證50處試驗示范基地,并開發了全國蔬菜質量標準查詢服務平臺,形成14大類、182個品類的蔬菜標準數據庫,努力將先進技術、生產標準及解決方案推向全國。
采用這些標準,會有什么樣的效果?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一個涉及多個鄉鎮、總占地達到1500畝、共130多個蔬菜大棚的果蔬種植基地已經形成。當地人稱這個基地為“小壽光”。
這樣稱呼是因為這個基地的產業發展和種植技術帶頭人就來自壽光。他就是壽光滿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滿義。采用“壽光標準”,他在全國多個地方建大棚、建基地,傳授先進蔬菜種植技術。
社旗縣李店鎮獅子莊村蔬菜種植戶賀書玖說:“到底怎么樣才能種好菜,肯定有個好辦法,但之前沒接觸。張滿義來建基地后,從種植到采摘,一步一步教我們,讓我們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種得好,賣得就好。春節后一個多月,我家僅螺絲椒一項就收入兩三萬元。”
社旗縣興隆鎮大康莊村蔬菜種植戶周同會深有同感:“張滿義帶來了新模式、新技術,讓我們種植的辣椒質量好、價格高,來收購的菜商不斷增多,有時候要的量大,我們都采摘不過來。”
“從種植到管理,采用的都是壽光的標準技術。”張滿義告訴記者,很多當地人對他說,來自壽光的模式,在推動當地蔬菜產業發展、品牌效益提升、農民發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壽光先后向全國推廣了大棚滴灌、立體栽培、椰糠栽培、臭氧抑菌、火焰消毒、熊蜂授粉等20多種先進技術,并幫助很多地方不用出國就能學習到8個國家的先進農業理念和技術,成為推動全國蔬菜產業上檔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第二十三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展出的蔬菜種植“太空艙”概念模型。
“集成式”開發國際市場
拓展創新“壽光模式”,壽光蔬菜種植技術、壽光蔬菜在國際上也嶄露頭角,保鮮蔬菜、冷凍蔬菜、冷凍水果、腌制蔬菜等已大量出口到日本、韓國、俄羅斯、歐盟、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更讓國際市場矚目的是壽光的現代化蔬菜種植技術。去年,第二十三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線上開幕。其中,備受矚目的蔬菜前沿栽培技術展示館,一經亮相就受到廣大網友的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尤其是首次亮相的模擬宇宙環境種植蔬菜的兩個“太空艙”,吸引了無數網友的眼球。
這兩個“太空艙”模擬了太空宇宙中強輻射、微重力、高真空、交變磁場等特殊環境,同時充分利用人工補光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環境智能控制技術等模擬作物生長所需的水、陽光以及溫度等生長條件,展示在太空極端條件下利用人工創造的環境種植蔬菜的場景。

翔天農業新建的集裝箱式“植物工廠”內,工作人員在觀察蔬菜長勢。
今年,部分設想成為現實。通過集成人工補光、無土栽培、環境智能控制等技術,翔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集裝箱式“植物工廠”,實現了封閉小環境內的閉環運行,讓一個個集裝箱搖身一變成為可移動的袖珍蔬菜溫室,銷往歐洲、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
“育苗、定植,我們有一個完整的手冊,即使你不會種菜,通過我們提供的手冊,也能夠種出蔬菜來。”日前,記者來到翔天農業,公司經理劉守城帶領記者走進了一個集裝箱“植物工廠”內部,只見種植室內被分成了上下五層,分別種植了羅馬生菜和芹菜。
蔬菜被穴盤固定著,生長在營養液中長勢正好。而控制室內的屏幕上則顯示著室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營養液濃度等數據。“這40尺的集裝箱,可種植5000株葉菜,相當于兩畝地的產量,28天就能收割一茬,水和營養液實現了循環利用,節水節能。”

阿聯酋農業部官員在阿布扎比參觀翔天農業“植物工廠”。
“我們的核心技術是控制系統,控制室內的補光燈、定期補肥、自動灌溉,在這里,通過傳感器就能實現自動化,無人看守。”劉守城說,他們在集裝箱內,完全模擬自然環境,對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高精度控制,讓蔬菜實現純凈的智能種植模式。
此種植模式打破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對于作物生長的制約,不僅能有效解決遠洋、邊防、沙漠等特殊自然環境下的新鮮蔬菜供應問題,讓各地人民吃上新鮮的壽光蔬菜,還讓壽光的“智慧農業”在世界各地大放光彩。
來源:濰坊日報
編輯 曉菡
編審 曉東
終審 君杰
海南鎮新伍村:唱響蝦蟹混養“興化模式”
營口市開創科技管船新模式 實現漁業執法新飛躍
奮進的春天 黎平“國儲林+模式” 探索生態發展新路子
江南等地春雨綿綿體感濕涼 北方大部將開啟升溫模式
遼寧朝陽供電公司“雙師帶徒”培養模式助力青工成長成才
三未科技:以數字鄉村智慧平臺開啟鄉村治理新模式
直播訂單、數碼印刷 “小單快反”成為企業新興供貨模式
鄉村振興新模式|仁壽縣曹家鎮走出鄉村振興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