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發布 2023-03-22 14:13:50
什么是象山?
小海鮮、開漁節……這是大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
對,也不對。
象山正在努力改變這個刻板而陳舊的印象。
上周末,象山在寧波“網紅”打卡地帶夢胡同舉行“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寧波周”活動。
現場發布了象山旅游口號“象往新鮮·奔赴山海”的英譯版:“Xiangshan,more than seafood”。
“象山,不止有海鮮”,這個譯法傳遞的信號如此強烈:象山要以一個更具想象力、更加開放多元的形象展現于世人面前。
英譯版旅游口號,背后有許多“潛臺詞”。

三面環海、兩港相擁,擁有988公里綿長海岸線,505個島嶼,風景壯闊而秀麗,偉岸而迷人。
沒錯,說的正是象山。
這幾年,越來越多游客發現了象山的美好:這里有海上的自由,山間的自在,更有兒時的鄉愁、夢里的老家。
然而,受制于交通等基礎設施短板,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看上去很美”的東西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轉化。因而,相比較浙江眾多的海島縣城,象山的存在有一點默默無聞。
一個地方能不能快速發展,年輕人愿不愿來是一個重要指標。那么,對于象山而言,吸引力如何營造?破圈的資源又在哪里?
“Xiangshan,more than seafood”,這句旅游主題口號,透露的正是象山答題的思路,以及城市經營理念之變——
迎來海洋時代、軌交時代、雙碳時代、亞運時代“四重利好”,象山正在努力抓住這些機遇,改變傳統漁業的千帆競發面貌,形成海洋經濟“萬物開源”新形象。
象山,拿什么實現萬物開源?人才,尤其是青年才俊,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最大變量。海洋,則是象山最鮮明的特質,也是最大潛力所在。
青年遇見海洋結合,會產生多大的化學反應?我們看到,象山正在變成一個“動詞”。
這兩年,象山大力營造“青年與海”品牌,這是一個開放式命題,希望來到這里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打開象山。
象山則拿出最大的誠意,讓年輕人唱主角。當地提出“青年與海城市合伙人”理念,聘任了一批在各自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8090”后,吸引他們在象山扎根創業創新。
老家在江蘇的留日博士朱文榮是其中之一。在象山,他創新滸苔養殖技術,將無人問津的農村“土貨”變成了熱銷海外的“搶手貨”,通過價值創新成就了自己,也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打開象山,也是一種生活體驗。象山茅洋鄉白巖下村,幾幢宋式美學建筑形成規模。最近,樸舍民宿主邱婷根據古籍“復刻”宋朝茶點。在這里,不僅有景致,更有豐富雅致的體驗感。
把風景變成現場,營造生活場景,他們創造“周末嗨象山”這一IP,重點瞄準“周末經濟”,解構、重組山海景觀資源,融入非遺、運動、音樂、趕海等體驗內容。
最近,象山發布32場“周末嗨象山”活動和27場“超級假期”活動:在影視城體驗宋朝美學,在礁巖喝咖啡,在花岙島野游探險……
象山越來越“年輕”了。

“Xiangshan,more than seafood”,改變象山的打開方式。那么,怎樣去打開象山?打開象山,我們會又看到什么?
象山位于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與墨西哥灣佛羅里達、夏威夷同處一個緯度,擁有浙江最長的海岸線,堪稱浙江海洋資源第一縣。
海洋是象山最大的標簽,發展海洋經濟是象山最好的出路。
放眼世界,擁抱海洋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榜樣很多。
比如,日本東京灣,通過一切向海發展,一切貼近海岸的模式,全面擁抱全球貿易,成為超級臨港工業區,內部區域形成產業集約分工,神奈川縣集中大量的電器、機械、鋼鐵工業,千葉縣集中大量的能源、重化工工業。
2022年,在象山舉行的首屆“萬物開源”海洋雙創大會,明確了今后象山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即“才能兼備、余生有幸”八條目標產業鏈。
“材”就是海洋新材料,“能”就是海洋新能源,“建”就是高技術船舶建造和海洋交通運輸產業,“備”就是海洋工程裝備;“漁”就是現代漁業,“生”就是海洋生物食品加工與制藥,“游”就是海洋旅游,“信”就是海洋信息。
拓展海洋產業新賽道,八大產業鏈讓象山的產業煥發新活力。
比如,在現代漁業產業方面,象山高塘島正在工廠化養殖高端水產品,總投資8億元的北歐鮭魚養殖項目已經實現魚苗孵化,三文魚將成為海島新特產。
在海洋新材料方面,今年,中國科學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海洋新材料東海(象山)試驗場項目將動工開建,將開展海洋仿佛新材料研究開發工作。
不止海洋產業,象山試圖打造海洋經濟智庫,在海洋產業全領域找到“話語權”。
縣域敢于打造大榜單。去年,象山發布了一份長三角海洋經濟企業圖譜,在相關產業領域一網打盡重點海洋經濟企業。
象山越來越“厚重”了。

留住青年,不用一本正經。
“Xiangshan,more than seafood”,也傳遞出打破邊界“混搭感”。

象山有同樣的藝術“野心”——加碼藝術,讓這個地理名詞更有溫度和色彩——讓半島成為一個大型藝術品。
蟹鉗港,一個名為“夕陽收集裝置”的現代裝置藝術品出現在海邊。晴天,透過玻璃,時刻都能擁有夕陽。海邊的現代裝置藝術品和海岸線互動。在這里,游客可以發呆,在潮起潮落間體味人生況味。
引進裝置藝術的茅洋鄉負責人表示,當代藝術品通過精妙的設計和美學的創造,與地理環境巧妙融合,在反差感中帶來想象力,露天藝術品提供了共情力和體驗感。
藝術,提供“more than seafood”的無限可能。
這幾天,一個以“莫問山海”為主題的生活美學展正在進行。藝術解構象山,“時尚東海岸”“潮隱西海岸”“斑斕西滬港”“風情石浦港”四個板塊分別邀請秦川、王帥、顧奔馳、黃小雯四位藝術家進行創作,融合戶外、運動、影視、美食等元素,地理場景變得柔軟又動人。
象山嘗試通過營造共情力和體驗感,讓打開方式更加動人。

看黃避岙鄉,這里擁有斑斕海岸線和廣袤灘涂。生活的新模式在這里全新呈現,趕海、海岸音樂會、灘涂運動會、追日馬拉松等活動,成為農漁旅融合的新場景。
象山越來越“藝術”了。
在這里,我們可以忘記海鮮,創造各種“新鮮”方式,這大概就是“Xiangshan,more than seafood”的潛臺詞。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縣(市)區...
提升旅游行業服務品質 這個培訓很必要!
加快城鄉道路客運與旅游融合發展
2023年度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標識正式發布
強信心·開新局丨春季旅游消費強勢復蘇
美國發布《2022年國別人權報告》 中方回應
中央氣象臺發布沙塵暴黃色預警
中方談美方發布《2022年國別人權報告》:年復一年的陳詞濫調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