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融媒體中心 2023-03-30 11:15:02


天祝縣是周恩來總理命名的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生活著漢族、藏族、土族、回族等28個民族。黨的十八大以來,天祝縣各族干部群眾休戚與共、攜手相助、奮力拼搏,共同譜寫著和諧發展的美好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殷切期望在這里成為現實。

陽春三月,天祝縣天堂鎮,大通河冰雪消融,漫山已經染上了春的綠意。在天堂村村民馮貴德的農家院里,一家人正忙著準備食材,打掃衛生,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馮貴德告訴記者,自己開辦農家院有25年了,這些年,憑借不斷提升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天祝民族特色旅游產業的發展,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農家院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天祝縣天堂鎮天堂村村民 馮貴德: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引領下,我作為天堂村黨支部一名黨員,響應政府號召,開辦經營農家院,現在我村的村容村貌、生態環境優美了,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我們通過開辦農家院,收入也在不斷地增加。

在天堂村,像馮貴德一樣發展民族特色農家樂的家庭有41戶,其中27戶就由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經營。近三年,村里的旅游綜合收入達1000多萬元。
天祝縣天堂鎮天堂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張麗平:天堂村黨支部堅持旅游發展靠黨建,抓調整結構強發展,成立旅游協會,實行統一定價、統一培訓、統一經營。通過吸引投資、合作開發、租售開發等模式,將閑置資源轉化為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本。同時,利用已建成的和美鄉村基礎條件,適度布置民族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等方面文化內容,引導群眾興辦農家院、特色民宿,助推文旅農融合發展,促進群眾增收。

同樣,抓住政府扶持政策,走上特色產業致富路的還有天祝縣松山鎮德吉新村的群眾。德吉新村村民關明福2015年從哈溪鎮搬遷至松山鎮德吉新村,過去他們一家以傳統牛羊養殖為主,由于生產方式落后,收益低下且不穩定。搬遷后,他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積極響應政府提出的“牧區繁育、農區育肥”的生產模式,辦起了養殖合作社飼養牦牛,收入逐年增加,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天祝縣松山鎮德吉新村村民 關明福:我們原來是從哈溪鎮關家臺搬遷過來的,從2015年搬遷過來后,一直搞畜牧養殖,養的牛也比較多,現在越來越方便,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在德吉新村,像關明福一樣搬遷而來的群眾有3900多人。來自全縣8個鄉鎮、51個村的漢族、藏族、土族、回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多個民族的移民群眾在這里安家落戶。為實現移民群眾“搬得來、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的目標,天祝縣統一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著力解決移民群眾安全用水、增收產業、環境治理、社會管理等問題。實施天祝縣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高原食用菌基地建設項目一期工程,修建食用菌棚3000座,棚均增收2.8萬元,全村現有養殖暖棚560座,種植大棚334座,成立26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移民點產業培育、技能培訓、勞務輸轉,有效拓寬了群眾致富增收渠道,實現了移民群眾“搬得來、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的目標。
天祝縣松山鎮德吉新村黨支部書記 辛文忠:民族團結工作至關重要,不管工作難不難都要堅持做下去。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村干部,我們有信心讓我們村里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讓“民族團結”扎根每一位群眾心中,大家一起進步,一起發展,一起富裕。

“大家一起進步,一起發展,一起富裕。”樸素真切的話語映射出天祝縣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共同致富、共謀鄉村振興的和諧圖景。天堂鎮、松山鎮推動特色產業發展與民族團結緊密“融合”的成功事例正是天祝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展現。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天祝縣23萬各族兒女正在勠力同心、團結奮進,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讓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得更加絢爛。
全媒體記者: 徐世婷 孔慶燕 馬才郎旦
總監:楊生斌
監制:張新華
責編:劉洪凱 李兵岐 王洋草
編輯:郭 紅 趙銀慧 王洋草 武文慧
聲明:本文版權歸天祝縣融媒體中心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0935-3121281!歡迎轉載!如有新聞線索,請聯系:0935-3137165


“習近平高質量發展新論斷”系列之四:最終目的——人民幸福安康
保定市:獲評京津冀區域首家預制菜創新發展示范基地
甘肅靈臺:多舉措推動冬小麥產業發展
黃河大集 花開商河 商河縣第八屆踏青賞花文化節暨甘薯產業發展論...
山東:旅游發展大會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與南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共推研學文旅、智慧教...
莊悅群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發展食品加工業工作 堅持規模化特...
茂名發展大家談 下好荔枝營銷先手棋 把人氣轉化為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