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新聞 2023-04-19 12:52:10
從搬離到回遷,繞不過一個“水”字。從“水患”到“水利”,從“水興”到“水美”,這個圩區村莊因水而建,又為水所困,在人與水的較量中,探索出一條人水和諧、因水而興的“治水”路,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三年兩荒,土地不出莊稼,生產難以自足,一些村民開始搬離這里。“僅1999年,就有四五百人搬離。那些年,大家也沒信心發展產業。”姚禮彪說。2004年,三個村子合并成一個村,取名新豐圩村,寄予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 據姚禮彪回憶,那些年一到汛期,村民齊上陣,上堤防汛、送物料,“在近幾年的水利工程建設中,涉及土地、莊稼的糾紛很快就能得到解決,村民都十分支持。” 加固升金湖堤防,改造楊墩站、新河口站……歷屆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先后投入4億余元,對廣豐圩防洪排澇設施進行全面提升改造,防洪能力顯著提升。 政策暖風紓解了村子的“外患”與“內憂”,也讓一些村民放心大膽發展規模化種植。村民胡善明一下子承包了140畝土地,“雖然當時沒有大面積種植經驗,但是很有信心。” 一畝土地流轉費從90年代的35元漲到現在的520元。村民土地收益穩定有保障,土地流轉進程加快,全村9000畝耕地,其中8200余畝已實現流轉。村里先后成立益農水稻、耕根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管、銷一條龍服務。“從耕地、播種、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收割,都是機械化!”向澤定承包的土地也擴大到350余畝。 種糧大戶規模種植有了經驗,種植效益穩步提升,但畝均效益很快面臨瓶頸。“土地高產時,一畝水稻能收900公斤,經過多年耕作,產量一直維持在700公斤左右,種糧大戶收益上不去。”姚禮彪告訴記者。 農業現代化不僅要規模化,還需特色化。“我們村2001年就開始養鱖魚,不論是技術還是產量,在全縣乃至全市都是鱖魚養殖產業的一面旗幟。”姚禮彪自豪道。新豐圩村現有39戶80人從事鱖魚養殖,養殖面積達到2000畝,這里的鱖魚已端上全國餐桌。 養魚先活水。2022年,新豐圩村投入424萬元,完成760畝池塘標準化改造和1000余畝池塘尾水治理,為畝產效益提升提供了基礎支撐。 不同于其他村子,蜿蜒的河道是新豐圩村獨有的自然風貌。為方便生產生活,村民習慣依河而居。這些年,由于河道淤積萎縮、水生態惡化等問題突出,帶給村民的困擾多于方便。“過去河兩邊雜草叢生,河水幾乎斷流。天氣一熱,蚊蟲亂飛。”家住六渡河邊的村民孔德豐告訴記者。水里出問題,根子在岸上。2021年以來,新豐圩村結合省級美麗鄉村建設,建成1座日處理能力100噸污水處理站,鋪設7000多米污水管網,實現中心村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我們已分批完成全村80%農戶改廁,今年將實現全覆蓋。”汪克文說。該村對六渡河、南閘河等4條河道進行清淤,并圍繞“水美鄉村”主題,修建古河公園、休閑步道、文化廣場、休閑亭等景點。如今,河邊成了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當年赤壁“借東風” 如今“漁光互補”產業興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國家級海洋公園!這個海島建設規劃來了!
大學生“旅游特種兵”是這樣游池州的!
池州這位“90后”小伙,辭掉工作回家照顧癱瘓父親
池州城區這些藏在街巷里的“小修小補”店,你去過嗎?
上猶這個省級文明村,田園如歌入畫來
"坑中不坑"!看上猶這個小山村是如何“出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