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丹 2023-05-23 16:01:47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域性美食,在河西走廊家喻戶曉,讓每一個隔著屏幕看到它的人垂涎三尺,都有一種沖動,就是想立刻出發去吃一頓,這道美食就是流傳千年的絲路美食——山丹炒撥拉。

古絲綢之路上的山丹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多民族混居地,內地新老移民聚集的河西走廊,飲食上也具有漢族與西域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相互融合的特征。隨著絲路旅游大熱,河西走廊著名的街頭小吃“炒撥拉”,也成了深受中外游客歡迎的“網紅小吃”。

假如你來到山丹,炒撥拉攤子定會讓你駐足流連——通常是在夜市小攤,一位炒撥拉的焉支姑娘右手執鍋鏟,左手搖風爐,在升騰的火焰中,羊雜、洋蔥、青椒和熱油嗞嗞作響,往往還沒等火勢全收,食客們的筷子便不安分了。

炒撥拉是一個令人驚詫的名詞,但對山丹人而言則是一種尋常的地攤小吃。“炒撥拉”三字完全是根據山丹方言推測而來,正確名稱該如何書寫,無從考究。按一般烹調術語講,“炒”是指在鍋內放油,下生料炒熟。至于“撥拉”二字則應是對“炒”這一烹調技術最為通俗的形象描述。原料來講,主要是羊下水,如心、肺、腸、肝、腰花、肚子等等。吃法來講,一家人,或朋友,少則兩三人,多則十數人,緊緊圍著大圓盤擠成一堆,吃得興起,紛紛拿起筷子迅速向中央伸去。

神奇的炒撥拉,受到跨越時空人們的摯愛,源于它的傳奇。公元前121年春,漢武帝升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騎兵萬人從隴西出發,進擊河西匈奴。將帥傳令,就地犒勞戰士。由于灶具有限,有人提議將盾牌翻轉過來以充灶具。不多時,一排以石為灶,以盾為鍋的爐灶平地而起,肉食供應不及、干脆把肺、肝、腸、肚、心也清洗了下鍋!
煙火升騰中,慶賀勝利的美食誕生了。戰爭的硝煙散去后,人們總是懷念得勝后的那一次沙場慶祝。留在山丹的軍人們總會時不時翻出盾牌,翻炒撥拉一鍋勝利的回憶!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二千多年的風云變幻,已把那一排排盾中美食淬煉成了絕世美味。品它,可知歷史千年;品它,可知解甲歸田;品它,可見商旅往來;品它,可見繁榮興廢……

現如今炒撥拉以炭火小爐支以鑄鐵鏊子,將準備好豬、羊肝、肺、肚、腸、心、腰子等切成大小寸余的條或塊,佐以調料、洋蔥、蒜苗等下鍋,以猛火爆炒,翻騰撥拉之間,以少許烈酒去腥,則烈炎在食材上騰空而起,快速撥拉翻炒至火熄之后,這些普通的食材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涅盤。爐盤上輕脆的滋滋聲伴著蒸騰的熱氣把誘人的香味送至圍坐的食客面前。

這樣烹炒的食物麻辣適度、肥而不膩,煙熏火燎,稍涼之后食客可自行翻炒加熱,美味可口。冬春季節,熱熱乎乎,溫暖你旅途中失落的情緒;炎炎夏日,大汗淋漓,喚醒你心底塵封的豪氣。你喜、怒、哀、樂的情緒轉換,便在山丹炒撥拉的安慰中自動開啟。

炒撥拉的攤子往往是小城夜晚一景。小小食攤,往往直接暴露在路人眼皮下,風季也不過是用帆布篷簡單圍個排檔。暮色蒼茫中,一眾食客,坐在街頭,圍著一只巨大的、奇香撲鼻的大鍋現炒現吃。那種活色生香的嗨吃場面,比任何美食廣告都直抵人心。炒撥拉是個很怪的名詞,但卻是山丹有名的小吃。這尋常的吃食,一如山丹民眾的樸實無華,醇厚但卻神氣內斂,要想領略其風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需要在繁瑣凌亂的日常生活背后去慢慢琢磨的。

當你來到河西走廊的山丹,坐到這烈火烹油的鏊子前,你會一下子變得舒展、坦蕩,倘若小酌幾杯,溫吞嫻雅的你甚至會變得粗獷、激昂。生硬的風打在你臉上,重口味的炒撥拉刺激著你的腸胃,你不得不學會慷慨悲歌,不得不學會肝膽相照,不得不拋棄日漸精巧曲折的心思,直來直去地與此地的人物打交道。

如果你來到山丹,請一定別忘了吃炒撥拉。在帳篷里,在野天野地里,在夏日的涼風里,在冬日的爐火旁,這種不甚講究的混搭食物里,藏著簡古、樸素的人情世道。
如果,還想品到人生百味,來山丹,讓炒撥拉,把它們一一交給你的味蕾!(山丹融媒)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江蘇吳江:“破繭”闖出“新絲路”
江蘇吳江:“破繭”闖出“新絲路”
【C大調】千年絲路話傳奇 老腔新唱抖精神!
看一塊新能源車電池如何“淬煉”合格?
【“三抓三促”看山丹匠心鑄輝煌】多元新業態賦能 探索農文旅融...
走進絲路馬都 暢游五彩山丹(二):有一種幸福叫回家 有一種味道...
【“三抓三促”看山丹匠心鑄輝煌】農文旅賦能 繪出和美鄉村新圖
【媒體看山丹·新甘肅】山丹縣東樂灘上“追光逐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