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傳媒中心 2023-06-05 14:58:15 點擊量:445
“你看這茶葉長得多好,主要是這里環境好啊。這個小枝頭做出來的茶肯定漂亮。”看著眼前綠油油的茶園,楊益斌高興地說。

“棠溪是老茶區,歷史上只生產綠茶,沒有其他茶類,資源浪費了。自從有了九華安茶,這里60%的夏茶被采下來,挽救了60%的產量和40%的效益。”貴池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徐世俊感嘆。

十多年來,安徽省池州市蘆山生態農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益斌獨辟蹊徑,潛心開發九華安茶,盤活了貴池區棠溪鎮一帶夏秋茶資源,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茶葉經濟致富路。?
200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楊益斌,回到池州創辦了一家電機企業。2008年,就在發展勢頭正好的時候,楊益斌卻將電機企業轉讓,回到老家貴池區棠溪鎮創辦池州蘆山生態農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從此,他一頭扎進山區,全身心投入到生態農業開發上。? “棠溪的茶葉在我看來是‘綠礦’資源,所以我想把它們利用起來,發揮自身優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楊益斌說。 良好的茶葉資源加上扎實有效的經營管理,楊益斌的企業很快就打開局面。僅僅兩年,企業生產的“棠溪山寨有機茶”便脫穎而出,成為省內知名茶葉品牌,他牽頭創辦的池州棠溪山寨有機茶專業合作社也獲評“國家級農業示范合作社”。 池州是茶葉大市,但茶葉生產集中在春季,夏秋茶資源無人開發。如何將夏秋鮮葉“變廢為寶”?楊益斌又開始了探索。 經過到處走訪考察,楊益斌發現黑茶在市場很受青睞。“黑茶要走向市場,首先要將山區茶葉資源利用起來,做好池州傳統黑茶——九華安茶研發工作。”楊益斌介紹。 說干就干!當年,楊益斌就和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池州市及貴池區農技推廣中心茶葉站、祁門縣茶科所等機構合作成立了“九華安茶研究院”,專門從事產品研發。 為恢復九華安茶這一久負盛名的特色歷史名茶 ,楊益斌不僅走遍全市境內的產茶村莊,挨家挨戶搜尋有關九華安茶的點滴記憶,還一次次地趕到合肥、上海、北京等地查閱史料,一次次地向安徽農業大學、省農科所專家請教,并進行了上千次的研制試驗。他說,那段時間,他的夢里都是黑茶的香味。 “研發中,我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包括工序的把握,濕度的調節等,每次我們都用筆和紙記錄下來。有一次,試制茶葉沖泡后,一個員工直接喝吐了,我們才知道是發酵渥堆時間長了。”楊益斌回憶道。 經過反復實驗,楊益斌和他的研發團隊終于成功恢復了九華安茶生產工藝。其后幾年,他們研發確定了九華安茶制作標準,開發出圓形茶、缽形茶、簍裝茶及特種包裝茶等十多個系列新產品。 走進楊益斌的茶園,“叮咚”聲斷斷續續,循著聲音來到山石下的洞口,泉水歡快地流淌著,山風里夾雜著陣陣茶香。 “這個山洞是用來洞藏九華安茶的。這是2019年10月10日進洞的,屬一級茶,都是經過篩選的,對品質等方面要求較高,味道特別好。”楊益斌指著眼前的茶葉說,黑茶對溫度濕度要求較高,采用洞藏是為了讓溫度濕度達到更佳狀態,而且能更好地發酵,利于健康菌生長。 “現在夏季也有茶摘,還能有四五千元收入。以前老百姓的茶葉很難賣,他回來以后,茶葉銷量好了,大家收入增加了。”茶農楊寶平笑著說。 據棠溪鎮棠溪社區黨總支書記王飛介紹,楊益斌在該社區現有茶園500余畝,每年能帶動農戶30多戶共70余人就業,每人增收7000余元,同時還能增加不少集體經濟收入。 目前,九華安茶被評為中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和 “安徽老字號”產品、安徽省名牌產品,安徽九華安茶研究院被確定為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擁有國家級發明專利3項、其他專利40多項。九華安茶產品暢銷國內十幾個大中城市,并遠銷歐盟部分國家,茶葉基地規模已擴展到3000多畝。








池州一位女教師,戴著義肢在鄉村課堂站了12年!
池州這所特別的學校,充滿特別的愛!
“恩施硒茶”亮相第五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
花式慶“六一”,池州的孩子們玩嗨啦……
池州這個鎮,一季度規模工業產值占所在縣的30%
池州有位非遺傳承人,從漆過敏者到漆藝大師!
84年后,他重回池州……
臺江縣:“姊妹茗珠”亮相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