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傳媒中心 2023-05-30 15:41:25 點擊量:555
日前,省總工會發布了2022年“安徽工匠”名單,共100人,其中池州4人上榜,池州市大九華山圣武雕塑有限公司徐建武名列其中。

“你們用手摸一摸,如果還能摸到顆粒和疙瘩,那就還要用細砂紙繼續打磨,這是個細活,要特別用心。”近日,在公司技能工作室里,徐建武與兩名學生認真修飾一件作品。

“人生不過百年,匠藝卻穿越千年。”徐建武手里忙活著,嘴里念叨著。一把刻刀,一片麻布,幾點生漆繪就傳承兩千年的生漆夾纻造像,在徐建武眼里,這就是漆藝的魅力所在。如今,生漆夾纻技藝以它獨特的形式給予漆文化最新的表達。

徐建武今年53歲,他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陽生漆夾纻技藝”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藝術基金《夾纻造像藝術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導師,池州市拔尖人才。前不久,他還獲邀擔任2022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全國工業設計職業技能大賽工藝美術品設計師賽項裁判員。

徐建武從小就對畫畫、書法等藝術形式感興趣,17歲那年有幸師從中國著名雕塑家陳鶴亭老師,從此開始了長達5年的求學之路。學藝之初,徐建武就面臨著巨大挑戰:身體對生漆過敏。

對一個熱愛漆藝的初學者來說,這無疑是當頭一棒。“那時候因為過敏,整個頭真的大了,臉腫了,眼睛瞇成一條線,全身起疹、奇癢無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徐建武無奈地搖搖頭。為了能繼續學習,徐建武只好服用抗過敏藥物,可是吃藥又犯瞌睡,為了不耽誤學習,冬天里,他甚至用冷水洗臉澆頭。

“學這行,就要長期跟漆打交道。老師怕我身體吃不消,看不下去,勸我放棄。但我是真的很熱愛,舍不得,我脾氣又很犟,我就自己勸自己:‘或許這是上天對我的考驗’。最終經過無數次的過敏反應后,身體有了抵抗力,我與生漆成了如膠似漆的朋友。”徐建武打趣地說著。

堅持著,慢慢地,徐建武的技藝在當地有了點名氣,來找他塑像的人多了起來。“青陽是安徽重要的苧麻產地,麻紡業較為發達,當地的村民自古就有種植漆樹,割漆制作漆器的習俗。這里四季分明,溫度、濕度等氣候條件很適合做漆工藝。生漆夾纻技藝又起源于安徽,所以我們決定來到青陽。”徐建武介紹道,2005年,他舉家來到青陽縣,在這里創辦了池州市大九華山圣武雕塑有限公司。

長期的耳濡目染,徐建武的兒子徐浩楷對漆工藝也十分愛好。2014年大學畢業后,他回到青陽,與父親一起堅守著生漆夾纻技藝。

“父親是手藝人,對自己的作品要求非常嚴格,不容許有半點馬虎。”徐浩楷向記者講述了一件往事,“公司曾接到一單業務,制作時因工人操作不當,導致產品有一點瑕疵。但在旁人看來,這個瑕疵根本發現不了。可是父親堅持返工,重新給客戶制作了一批。我們因此損失了二三十萬元。”

在父親的影響下,如今徐浩楷已在漆工藝上嶄露頭角。他將漆工藝融入生活,比如做家具、餐具、茶具、文房四寶等,設計出一系列符合現代年輕人消費理念的旅游文創產品。

37年來,徐建武刻苦鉆研夾纻技藝,他的眾多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如今,借助省“名師帶徒”工程,每年會有6名學生在徐建武技能工作室學習生漆夾纻技藝。“我希望年輕人能真正喜歡并堅持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傳承這個技藝精髓,進而讓它發揚光大。”徐建武由衷說道。
國家文物局:豐子愷、齊白石等41名近現代大師書畫作品一律不準出...
2022年十大優異畜禽遺傳資源
84年后,他重回池州……
這位南京人來池州八年,種下一百萬株烏飯樹!
池州兩位“90后”,種草一年多,賣了800萬元!
池州這里的鍋巴,一年賣了4000萬元!
池州有個村莊,把游客變成了住戶!
昨天閉幕!池州4金5銀6銅!